我国大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何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处处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提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攀,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缈。
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处理:
一、重视生活原型,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能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呢?我认为教师应创造条件,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让他们从自己身边感兴趣的事物或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作为课堂教学研究与讨论的话题。在教学中真正做到,生活原型的提供必须服务于数学知识,必须有利于数学。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没有生活实践作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实践作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本着“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思想,因此教学中,概念尽量从实际引入,问题尽量从实际提出,每节课教学要找准数学与生活的切入点,使问题解决“有米可炊”,恰到好处。教学中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学生会有亲切感,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绪心理学家利珀认为“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动。”创设生活情景,就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研究的未知问题相联系,生活中相熟悉的气氛中去学习数学。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来,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总之,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材。
总之,在探究活动中,要大力提倡投入生活实践的教育,只有生活实践,才是活生生的教材,只有生活实践,才能促使每个儿童和青少年获得最佳发展,只有生活实践,才是授之以“渔”,才能真正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洛南县石坡镇商树小学 李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