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师·家长·社会

湖南怀化小山村走出67位教授 被誉为“教授村”

湖南怀化小山村走出67位教授 被誉为“教授村”

2013-10-28 11:37:39

来源:华声在线

  地处“教授村”的二酉中学,学生们利用午休的时间自主学习。 记者 戴鹏 摄

  核心提示

  每年10月, 怀化沅陵二酉山脚下都会齐聚数百名学生,开展敬先贤、增灵智、助成长,传承前辈刻苦求学精神的“书香节”活动。

  这个只有2000余人的村子,在过去数十年间走出了67位教授,乌宿村也被誉为“中国教授村”。

  “重视教育是我们乌宿的灵魂。”二酉中学校长邓永文说,迄今在乌宿,仍流传着“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的俚语。

  “棍棒下面出好人”

  10月25日中午,乌宿村二酉中学。

  空旷的操场上,没有老师看守,却有三十多名学生坐在凳子上,或看书、或写作业,鸦雀无声。

  邓永文看着这些学生,欣慰地说,这里面有些是成绩拔尖的学生,有些则是成绩暂时落后的。他们利用午休的时间,自觉地在操场上把每周不懂的问题讨论清楚,不把难题留到下一周。

  “每期开学的那一天,有些要外出打工的父母就亲自到学校把孩子交给老师,并拜托老师如果孩子不听话就打骂,如果还不听,他们可以放弃外面打工的机会立即赶回来教育孩子。” 邓永文说,在这里,尊师重教是有传统的,每个学生家长都觉得只有读书,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

  “如果老师不管孩子,那是对我的孩子不重视。”一位家长和记者说起乌宿村的教育传统时,理所当然地认为“棍棒下面出好人”。

  先辈读书故事被编成书

  在乌宿村,每个学生都有一本《校本教材》,书里除了讲述乡土民情外,还重点介绍了村里先辈们读书的励志故事。

  1937年,乌宿人龙盛恒在外求学后,回到家乡办起新学堂乌宿小学并担任校长,致力改革学校旧制。在这个时期,因为战乱,大批知识分子教授来乌宿避难,先后受聘于乌宿小学,一时间良师汇集。

  著名的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界泰斗厉以宁也曾在那时随父母到乌宿避难就学。

  据当地小学校长卢怀金介绍,2005年,在北京开会的厉以宁偶遇与会的沅陵县委领导,回忆起当年在乌宿求学的经历,厉教授仍然刻骨铭心,并当即表示要在乌宿捐资助学,不久他捐赠的“宗琳小学”在乌宿村亮相。

  15岁的学生陈田英家中,还收藏着一篇名为《成长的印迹》的学生习作,这篇作文描写了家住二酉山上的陈光炳老人一家培养出3位高级教育工作者的故事,这被陈田英视为精神食粮。

  人物特写

  孤女养鸡发奋求学

  15岁的陈田英是二酉中学初二学生,她说,自己最期盼的是“读书改变命运”。

  她出生不久,父亲就外出打工,从此杳无音信,之后母亲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年幼的她一直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但不幸的是,陈田英尚未记事,奶奶就去世了。

  去年陈田英的爷爷因病去世,留给她的仅是深山中一座破旧的木板房和一头喂养多年的老黄牛。

  二酉中学老师陈玉婷说,爷爷的去世给陈田英的内心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她失去了唯一的生活依靠。但她却在学习上更加刻苦了,学习成绩也进步很快。

  沿着狭小而又泥泞的山路走了半个多小时来到陈田英家,陈旧的木板房在风雨中摇曳,屋内破旧的家具和生活用品摆放得整整齐齐。

  大门口摆放的一个木质鸡笼显得格外突兀,陈田英说,那是她用来养鸡养鸭的,“我去年养了一年的鸡鸭,在过年时卖掉,正好交了上个学期的学费。”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