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记者 马泽平 通讯员 陈风军)前不久,已过知天命之年、双鬓斑白的张本刚在西安地图出版社,手捧着自己呕心沥血创新的结构格写字系列产品,紧紧贴在胸堂,百感交集。20个春秋,他对于中国汉字书写的探索像蒙太奇一样,清晰地在脑海中一一回放出来。
结缘毛笔字
张本刚10岁上三年级时,学校增加了写毛笔字课。开始写字那一节,老师把他的墨锭拿去,兑水放在一个老碗里磨,磨好以后大家都用,并指导大家写字。据张本刚讲,“现在回想起来真美好,老师的毛笔字写得漂亮,我们学得认真,写字让他很着迷。”
1994年,张本刚在镇安县白塔中学工作时,开始每天写钢笔楷书和毛笔楷书。2006年学校决定开设写字课,张本刚被学校选定为写字教师。2007年春,他给学生写出了第一套《常用汉字书写练习册》供同学们习写之用。经过探索,张本刚得出初步结论:汉字结构是汉字笔画与部件在相对空间的合理搭配与规范排列,要写好汉字,首先要在技术层面上掌握。
创造结构格
自从建立起写好汉字的初步思想之后,他就意识到米字格、田字格在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结构上是有缺陷的,回宫格、九宫格出现在他脑海里。回宫格与九宫格是相对于米字格与田字格的新字格,但它却丢失了米字格和田字格中的有效辅助线。能不能取其所长,补其所缺,设计出新的写字格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张本刚在米字格的模型上建立内宫和字形宫,给格子定名为结构格。结构格的设计基本定型,他便开始自我实践应用。为了寻求黄金分割美学原理,他画出无数张结构格样图贴在墙上比较,寻求参数,他觉得当重心点移至字格中垂线的0.58处时,相对合理,而这个点恰与人体上下肢分割点相吻合,并将这一研究成果萃聚成《汉字的结构格》。
2009年9月,张本刚以“汉字书写结构格”之名,申请了专利。一年后的2010年9月2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他的专利申请在网上公示。
为了转化成果,他决定出字帖。2012年下半年,在镇安职中教学的张本刚利用活动课,在学校学前教育班开展试验,利用自己的结构格指导写字,他自己拿出1万多元,置办了实验所需的笔计本电脑、彩色打印机等设备。实验最困难时,他竟拿不出200元购买彩盒打印纸格,就给每个学生手工书写结构格字帖。2013年1月终于按预期完成实验。当他回过头来看自己写字的轨迹,他惊讶地发现,他设计成的《结构格写楷书》是汉字书写思想的一次前进。于是,他联系出版社,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凑够了5万元的出版费用,结构格写字系列产品终于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