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11日,美国最新型“福特”号航空母舰下水,进入了新的建造阶段。不久前的8月12日,印度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航母在科钦下水。8月6日,被日本称为“直升机驱逐舰”的准航母“出云”号在横滨下水。航空母舰,这种面世已过百年的武器,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热潮。
航母背后
海上航空兵力快速发展
当前全球正式拥有航母的国家有10个,共保有现役航母20艘,其中美国独占10艘,全部为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意大利拥有2艘轻型航母“加里波第”号和“加富尔伯爵”号;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西班牙、巴西、印度、泰国目前各自拥有1艘。然而,当前世界试航和在建的航母多达6艘,计划设计建造的更多,加上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建造的“准航母”,几乎所有有实力的国家都在不遗余力地加紧建设海上航空兵力。
目前,美国、英国、法国等老牌航母国家都在设计建造新一代航母。“福特”号即为美国CVN-21型新一代核动力航母的首舰。英国也在建造两艘延续皇家海军昔日荣光的新一代航母CVF:“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威尔士亲王”号。法国在总结“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目前正在考虑是自行设计建造新一代大型航母PA2,还是与英国合作采购一艘CVF。当前正在俄罗斯改建试航的“维克拉马蒂亚”号(原“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计划于今年年底交付印度海军,加上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印度目前有2艘航母在建。俄罗斯自己也计划于2014年开始新一代航母的设计建造。
除此之外,世界各国正在建造的具备全通甲板、岛式上层建筑、超大机库,装备大量舰载直升机或者稍加改装即可携载F-35B/C等短距/垂直起降舰载战斗机的“准航母”数量更多。这类“准航母”主要有日本大隅级船坞运输舰、日向级直升机驱逐舰和韩国的独岛级两栖攻击舰。俄罗斯从法国定购的4艘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以及澳大利亚从西班牙定购的2艘堪培拉级直升机船坞登陆舰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达到了“准航母”水平。
人们往往只关注美军庞大的航母集团,殊不知美军还有13艘现役的两栖攻击舰,其中5艘为塔拉瓦级,8艘为黄蜂级,均拥有近250米长的飞行甲板,满载排水量高达4万吨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美军正在建造的新一代美国级两栖攻击舰,排水量高达4.5万吨,甲板长达257米,可携带各型舰载机40架,战斗力已经超过了很多中型航母。
战略利益
各国追求航母的根本考虑
越来越多的国家急于加入航母“俱乐部”,绝非一时兴起,而是从本国的安全战略考虑出发,希望通过发展航母获取更大战略利益。
一是获取或掌控海上主导权。印度在这一点上最为突出。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印度就从英国购买了一艘小型航空母舰,并命名为“维克兰特”。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该舰发挥了关键作用,成功地对巴基斯坦执行了海上封锁任务。如今印度已成为印度洋地区首屈一指的海上大国,把印度洋变为“印度之洋”,最终成为地区海上霸主是印度的终极目标。
二是维护日益拓展的海洋利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后,各沿海国家越来越认识到海洋的重要,地区大国的海上利益加速拓展。航母编队是唯一能在平时、战时均可前出到中远海实施长期游弋,完成各种复杂任务的兵力,在维护国家海洋利益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长。
三是牵引海军装备的全面发展。发展航空母舰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必然带动海军整体装备、体制编制、作战指挥、战场建设、后勤补给的全盘发展与升级。不仅如此,航空母舰建造对于整个国家的船舶、电子、武器、动力、航空、航天等重要工业部门的生产、建造、设计等都会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