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江汉平原,虽然没有了稻花香,没有了接天莲叶,景色有些凋敝,但作为传统的“鱼米乡”,随处可见的鱼虾水产养殖依然让人感受到农事的忙碌。
在湖北省潜江市后湖农场小龙虾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养殖大户左续林正忙着调整龙虾水塘的水位。水塘边值班站侧墙上的气象信息显示屏上,不停地滚动着当天天气实况:“今晚到明天,阴转小雨,气温4—12摄氏度,北风3—4级,预计阴雨将持续3—4天。温馨提示:适时增加环形沟水位,避免水温骤降对小龙虾越冬造成危害。”
这样的气象信息,他的手机也能随时接收到。“龙虾非常娇贵,在25摄氏度的水温中才能存活,温度高了要加水,低了要撒肥料。”左续林说,现在他是无时无刻都在关注气象信息,尤其是在这种季节转换、冷空气频繁来袭之际,要根据气象信息来决定给虾塘加水还是施加肥料,这可关系着小龙虾的生长状况,也就关系着他的经济收入。
荆楚大地上,这样的景象比比皆是。气象科技让曾经靠天吃饭的农民感受到了“风调雨顺”。
坐在电脑前“种菜养鱼”
打开电脑,链接到武汉市东西湖区气象局,找到径河街莲花湖大队蔬菜基地的名称,一组包含有农场气温、湿度、大棚内温度和未来12小时气温变化的图表便一目了然地展示了出来。武汉市强鑫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的赵礼强,正是借助物联网技术,不仅管理着自己的万亩快生菜基地,也让这个原来只有56户的合作社规模扩至千余户。
这些设施蔬菜的气象科研服务,正是近年来武汉市农业气象试验站的主要工作重点。站长杨文刚告诉记者,他们利用“大棚小气候监测仪”在5个蔬菜种植示范点进行监测,主要是采集大棚内温度、湿度、土壤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等气象要素,再根据这些数据建立小范围的气象灾害预测模型。“通过对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模拟大棚内的小气候,我们建立气象灾害预测模型来评估灾害对农民、尤其是大棚蔬菜的影响,并通过短信、网站、气象预警大喇叭等多种渠道及时通知农户。”
韩立文是荆州市纪南镇雨台村的水产养殖大户,养殖了28亩水面的青鱼。他说因为现在养殖密度很大,最怕浮头泛塘。从去年开始,荆州市农业气象试验站在雨台村安装了一个气象预报电子显示屏,同时在另一水产养殖大户何万军的养殖水面上安装了监测仪,以便养鱼户们能及时掌握天气及水域情况。“在得到气象部门的泛塘预警后,我们就需要及时开增氧机增氧。”韩立文告诉记者。
韩立文所说的浮头泛塘预警是荆州市农业气象试验站从今年6月25日开始发布的。荆州市农业气象试验站副站长苏荣瑞向记者介绍,荆州市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研究和服务紧紧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来进行。比如为防止四大家鱼浮头泛塘进行了小规模的多次试验,取得经验后向水产养殖大面积水面推广,另外试验站进行的水稻涝灾保险理赔标准试验研究、作物涝渍调控试验、水稻高温逼熟试验也对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好的助力作用。
精细化气象信息服务特色农业
“因为相信科学,我这个以前没种过地的城里人才能成为种植大户。”荆州市太湖港管理区,承包了70亩冬小麦的下岗职工王全美,凭借地头LED屏幕上的气象信息选择种苗、浇水日期,成了农场内的科技示范户。
王全美对今年4月12日的大风天气记忆犹新:“多亏了气象局的及时预报,我采取了一些预防措施,才没有很大的损失。”这次的大风降温天气,让荆州市四分之一的小麦出现倒伏,荆州市农业气象试验站及时编写了天气对小麦影响的报告,通过网络、电子显示屏和大喇叭发送给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和小麦种植区,使得恶劣天气对小麦的影响降到了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