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在南极见到的珍稀鸟类雪鹱(hù),正张开双翅,呈高飞之势;昂首站立的羚羊,仿佛凝望着未知的远方;正弯腰给孩子喂食的帝企鹅妈妈,眼神里充满着怜爱……这些凝固了生命最美瞬间的动物标本,即将在明年启用的新上海自然博物馆与公众见面。但是,诞生这些标本的地方,恐怕出乎许多人的意料:混合着药水、胶水味道和动物皮毛酸腐气的标本制作室里,各种刀具、泥桶堆了一地,如同凌乱的装修工地。在刚刚过去的申城历史上罕见的连续高温日里,10位平均年龄30出头的年轻人和自博馆的“老法师”一起,在这里亲手制作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标本制作技术拥有悠久历史。然而近年来,传统的制作技艺渐渐显出不足,靠竹丝填充皮毛,标本往往显得呆板,缺乏细节,难以满足观众越来越高的欣赏要求。2007年起,来自科技馆展区的一批年轻人来到标本制作中心,跟老法师们“学生意”。在国际资深的动物标本、模型制作专家艾瑞克·格郎维斯特先生的多次指导下,两代制作师一起摸索出了新的标本制作技术。和老办法相比,新的“雕塑法”先要根据预设的动物形态雕塑出大致轮廓,再通过翻模得到一个中空模具,最后在其表面覆以皮毛。这等于对标本制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简单的填塞了事,而要从一开始就想明白,面对已然消逝的生命,如何去展现其最美的瞬间?以金丝猴标本为例,前期收集的照片有十几张,有在树头栖息的,也有在林间跳跃的。在开始雕塑前,必须结合表现性和可操作性,找到最合适的一款。后期的修饰也不容易,比如给帝企鹅妈妈装假眼,左右调整无数次,才摆出母性特有的温柔眼神。
30岁出头的单鹍,现在已经是标本制作中心“少壮派”顶梁柱。大学学体育,到科技馆后担任讲解员的他,一听到标本制作中心招人,立马报名。正如单鹍所言,“来这里的,都是喜爱动物的。往大了说,我们愿意为自然及其物种知识工作。”的确,论工作环境,这里足以吓退许多“80后”。夏天,工作久了沾染的动物尸体异味,回家洗澡都洗不掉;由于室内空间有限,缝制大型动物皮毛必须在室外进行,遇上冬天,寒风瑟瑟中冻僵的手指还要穿针引线;若是做长颈鹿标本,每天更要沿着高达5米的标本爬上爬下好几回……
单鹍和同事们已经为新自然博物馆制作了数百件标本。“这并不是炫耀我们的技术有多高超”。他认为,标本制作是现代社会中“冷门”但又有需求的技艺,如果在未来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孩子们看到由他们制作的动物标本,会情不自禁地说,“爸爸妈妈,快来看啊!”那便是对他们工作最好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