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称,这一问题背后除了与民众交通安全素养有关外,不少城市交通规划缺乏科学性,管理不够精细化,尤其是人性化的城市公共服务理念缺位是重要原因。“中国式过马路”涉及的交通灯设计,“中国式开车”涉及道路设计,“中国式接孩子”涉及公共设施缺失,从规划技术角度看,相关设计管理尚不细致、不周到,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实际上,行人固然随意,驾驶员也很“霸道”。“行人优先”在法律中早有规定,可现实中,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的。杭州“富二代”斑马线撞伤行人,河北李启铭大学校园内撞死女生,北京长安街英菲尼迪车主撞死一家两口……恶性事件频发。
王俊秀表示,占有全球汽车保有量2%~3%的中国,年事故死亡人数却占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20%。中国不仅是年产销汽车量最多的国家,还是世界上道路交通事故最为严重、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有车人与无车人之间的矛盾,史无前例地激化且不可调和。为避免路面上的“弱势”,越来越多的人扔掉自行车,选择加入这场“疯狂的游戏”。
汽车文明缺失的根源
经济学家梁小民在为《汽车社会》一书所作的序言中写道,“到了欧洲才知道,汽车多少无关紧要,关键是有没有汽车文明”。他进而指出,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汽车梦,但关注汽车文明的人远比想实现汽车梦的人少得多。如果每个人都不关心汽车文明,汽车梦的实现就将是一场灾难,个人的非理性行为将会导致社会的非理性状态。
该研究则认为,汽车不文明和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观念滞后有关。美国、德国都是先完成了城市化过程,而后才是机动化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我国所面临的问题是,城市化进程还没有完成的时候,机动化就已来临。这使得一些人在买车、用车的认识上处于一个“滞后”的状态。
“国人经历了骑自行车阶段,也习惯了任意穿行、灵活多变的交通形态,因此导致大量违章停车、随意乱穿、不各行其道,其后果是交通秩序混乱、事故频发。在‘机动化快过城市化’的大背景下,这种观念滞后带来的影响会越来越广泛。”王俊秀说。
这种“滞后”状态的另一表现是“重内不重外”的公共意识缺乏。驾驶者都认为车是自己的,不能不整洁,车外是大家的,可以脏乱差。所以,产生了各种抛撒滴漏、开车吐痰等不良行为。中国的汽车消费者往往重视汽车的安全配置和各种被动安全设置,却忽略了自己的主动安全驾驶行为。
此外,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很多规则还未建立或是无法得到贯彻执行,人们的行为往往更易受到其他人和环境的影响。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产生从众心理,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不觉得羞愧,这就是“破窗理论”的表现。
该研究还发现,在成熟汽车社会中,汽车只是服务于人的代步工具,而不是用来炫耀身份展示价值的物品。在中国人的“汽车意识”里,还没有将汽车当成普通的代步工具,这也就导致在中国“汽车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人们的“汽车文明”似乎还远未到来。
“一方面中国消费者在选择汽车时会追求大排量、大规格。另一方面,很多驾驶者有一种先天的优越感和好胜心。马路就是战场,必须分个胜负。我们期待有一天汽车从地位和速度的宝座上退位,重归其交通代步工具的本位,真正在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的汽车观念与汽车文化。”王俊秀表示。(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