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审:
“什么时候判死刑?”
归案以后,聂小翠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当办案人员问她如何认识自己的犯罪行为时,这个清秀的小姑娘却出奇的冷静“我杀了人,杀人偿命,请问我什么时候判死刑?”办案人员说道:“你杀死了你弟弟,你知道你父母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聂小翠沉默了许久,双手使劲搓着,埋着头,良久抬起头,认真地说道:“我对不起他们,对不起弟弟。如果被判死刑,欠他们的只有下辈子还了。如果我没有被判死刑,父母再生一个娃娃的话,出狱后我一定会努力挣钱帮助他们抚养这个娃娃。”
当办案人员问聂小翠,作案时只有她和弟弟两人在场,为什么作案之后没有离开现场,却扑在弟弟身上哭泣。她伤感地回答道:“我觉得对不起他(弟弟),本来不关他的事。当时我气昏头了。”办案人员离开时,聂小翠挥手告别,说道:“对不起,给你们添麻烦了。”此时,很难将疯狂杀死自己4岁弟弟的杀人犯与眼前的小姑娘联系起来。
事后,聂小翠的母亲特意打电话来,对办案人员说:“孩子干出这么大逆不道的事,我们做父母的也有责任。从小缺乏对她的管教和关爱,让她性格固执,才干出这样的事情。但是还是希望司法机关能从轻处理,给她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
2011年11月21日,自贡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被告人聂小翠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编后
别让留守儿童的内心沙漠化
聂小翠是典型的农村留守儿童,从3岁起就由外公抚养长大,父母均常年在外务工。亲情缺失的留守儿童,普遍都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偏执、孤癖、冷漠、过激等性格缺陷。久而久之,由于他们内心沙漠化,以至于有亲人受伤害他们也能无动于衷。
根据近期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做的问卷调查显示,近九成的学生表示有孤独感,排除孤独的办法就是经常看看父母的照片或者跟父母通电话。专家指出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其行为和心理都受到影响,甚至会不懂得如何关爱他人,严重的可能产生被父母抛弃的抑郁心理。而且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离和心理发展的异常。
聂小翠的个案告诉我们,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不仅负有经济上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责任。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导师,孩子性情的发展往往与家庭环境至关重要,而家庭环境的营造,往往与父母有直接的作用。家庭温馨和睦,会让孩子心中充满爱,懂得关心、懂得体谅。反之,会造成性格缺陷。(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