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轻信网上代办信用卡业务,结果在卡不离身的情况下损失3万多元。昨日,市民林先生向记者反映了这么一件事。
林先生说,前段时间,因为妻子申请信用卡屡屡被拒,他就上网联系了代办信用卡的机构。对方称,代办信用卡要收费,但可以事后收取,让林先生提供相应的身份信息,并称需要在申请信用卡的银行办理一张储蓄卡。
“对方要求我将5万元钱存入这张卡作为银行审核之用,我觉得反正是存在自己的户头里,应该没事的。”林先生按照对方的要求到银行操作,并与对方保持实时通话。在填写资料时,对方又要求将代办人的手机号码作为联系号码之一添加进去。林先生起初对此也产生了疑问,但对方称这只是作为审核之用,代表这是由谁经手的代办业务。
林先生对于电子银行业务全完不懂,于是稀里糊涂按照要求将对方的号码设置为电子银行业务的联系号码。
将钱存好后,林先生通知了对方,对方表示可以马上操作。没过一会儿,林先生的手机收到短信,显示卡内被转走了10000元。林先生大吃一惊,赶忙联系对方询问是怎么回事,对方称这只是银行内部审核申请人的账户信息,很快就会把钱重新打回账户。可过了一会,林先生又接连收到钱被转出的提示信息,他这才赶紧申请挂失。经统计,林先生的银行卡共被划走32000元。
卡未离身,密码理应也未泄露,对方如何转走卡内的钱呢?林先生对此十分疑惑。银行方面表示,对方是通过正常的程序、以电话银行的方式转出钱款,可能是林先生在操作过程中无意泄露了密码被对方掌握,而且林先生填写的申请资料中电话银行业务留的也是对方的号码。
林先生这才意识到,对方当初要求将他的号码作为电子银行业务联系号码的真正用意,但他始终不明白自己到底是怎么泄露的密码。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此事。
记者了解到,一些市民会在不知不觉中泄露自己的密码。此前,曾有诈骗分子以特殊的软件记录下市民按键的声音,根据不同声音对应不同按键的方法分析出市民输入的账号或密码,然后使用电话银行业务在无卡的情况下进行转账。(本报首席记者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