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村镇是本次滑坡的核心区域,共有5户家庭的10人遇难。一直进行遇难者家属安抚工作的中村镇人大主席沙仁贵,经历了人生中最劳累的10天10夜。医疗救治、住宿吃饭、行程安排、思想沟通、协商补偿、款项安排……一环套一环,每一环都是精神、意志、爱心、理解力的考验,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无异于给遇难者家属的伤口上撒盐。直到中村镇涉及的5户10名遇难者家属全部足额拿到了补偿款项,沙仁贵疲惫的身心才稍微放松一点。
“8·12”特大滑坡中,柞水县有19人遇难,善后安置压力最大。一位全程参与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随时都处在遇难者亲属的怒吼和悲愤之中。“有时刚谈妥一些,一个家属突然哭闹着不行。于是,前功尽弃,协商只有停止。”帮着流泪、一同煎熬、劝说重谈,陪家属再到现场祭奠,签字……那位工作人员说“直到现在还做梦遇难者家属上我家闹事。”
8月18日,在山阳“8·12”特大山体滑坡灾害遇难者“头七”的日子,市委、市政府为遇难人员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群众700多人肃立默哀,敬献了花圈、鲜花。市委书记胡润泽沉重表示:“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全力以赴进行搜救,妥善安置失踪人员和遇难者家属,让他们感受温暖……”这既是党委政府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大灾面前的庄重承诺,像一颗定心丸慰藉着每一个遇难家属的受伤心灵。“省、市领导冒雨献花悼念,举行这么庄重的仪式,这是对逝者的尊重,也让悲伤的家属得到心理安慰,让人感动。”中村镇联通公司职工张伟道出了在场群众的心声。“救援人员确实尽力了,给了我们很大的安慰。”一位从柞水赶来帮助料理侄子后事的亲属告诉记者:“就算找不到,我们也心存感谢!”
大难无情,人间有爱。山阳突发特大山体滑坡后,在和时间赛跑的救援背后,还有一股无形的力量,用涌动的爱心抚平着遇难者家属的心灵创伤。
灾害发生后,省市民政部门协调财政方面紧急下拨救灾应急资金50万元,调拨睡袋1000条、彩条布20件4000米、棉被820床、折叠床225张以及雨衣、手套、方便面等救灾物资驰往灾区,有力地保证了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山阳民政局成立了指挥协调、城区接待安抚、中村镇救援现场生活保障和物资调配等4个工作组。在县城和中村镇设立了3个遇难者家属接待点,每个点安排了一名局领导具体负责,抽调干部150人,做好遇难者家属亲属的接待安抚工作,先后累计接待遇难者家属亲属400余人;在金狮剑矿部和碾沟初小安置灾区群众50多户。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市县多家爱心企业和社会爱心团体纷纷捐款捐物,奔赴灾区,慰问武警官兵和受灾群众。我市著名青年歌手周澎在演出骨折的情况下,架拐赶赴中村慰问抢险公安干警,给抢险救灾官兵以巨大鼓舞,给灾区群众受伤的心理以慰藉。”中村镇下湾村群众自发成立救灾义务服务点,佩戴“红袖章”在街道搭起凉棚,请来医生免费为被困群众家属和抢险救援人员义诊,为外来人员做导引;山阳县志愿者协会、丹凤县团中央西部计划项目志愿者一行6人,冒雨走进救灾军营、灾民安置点,为官兵和受灾群众端茶倒水,发放矿泉水,收拾碗筷,打扫卫生。
移民搬迁建新区
8月28日,参与抢险的部队官兵渐次离去,喧嚣多日的中村镇复归平静。持续多日的抢险救援虽然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但科学的灾后治理才刚刚出台。市县镇都把受灾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第一位,积极超前,同步做好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县上本着“认真负责、消除隐患、群众至上、保障生活”的原则,迅速拿出了板岩以南工矿区域群众移民搬迁方案,在中村规划建设一个容纳5000多人的移民新区,已抓紧规划设计,尽快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