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商洛市“老黄牛式”民警淡丹平
本报记者 王江波
在丹凤县公安局信访接待室,常常能看到一个身形微驼,鬓角已染霜白的身影伏在案头,翻阅着一沓厚厚的信访卷宗。目光中透着温和与坚定。
窗外暑气逼人,屋内纸张翻动的沙沙声与墙上挂钟的滴答声交织,勾勒出一个31年如一日坚守在信访岗位上的“老黄牛”——淡丹平的日常。
每天清晨,淡丹平总是早早来到办公室,整理当天要处理的信访材料。面对情绪激动的来访群众,他总是耐心倾听,不时递上一杯热茶,轻声安抚。从派出所内勤到信访室负责人,他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在最贴近群众的岗位上默默耕耘。
31年来,他翻阅过无数案卷,化解过无数矛盾,用一万多个日夜的坚守,在信访岗位上筑起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铮铮誓言。
甘当群众“出气筒”
“淡警官,你可得给我做主啊!”2024年12月的一个清晨,信访室的门被猛地推开,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就带着哭腔闯了进来。
淡丹平立刻起身,将老人让到暖炉旁的椅子上,递上一杯热茶:“大叔,您慢慢说,有什么困难跟我讲。”
原来老人因宅基地纠纷上访多年,儿子又突发重病,让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
淡丹平一边仔细记录,一边轻声安慰:“您放心,我一定帮您把问题弄清楚。”
这样的场景,对淡丹平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自2008年调至信访室以来,每年要接待200多位这样的来访群众。17年来他累计接待处理来信来访4170人,化解息诉各类信访案件474起。
信访室的同事们都记得,无论面对的是破口大骂的激动群众,还是沉默寡言的上访老户,淡丹平总是那句温和的开场白:“别急,有话慢慢说,我听着呢。”
“有时候一天要接十几个访,听到的都是叹声、骂声和怨声。”淡丹平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睛,嘴角却带着一丝苦笑,“但群众愿意来找我们,是因为信任,你要是跟他们急,矛盾只会更激化。”面对情绪激动的上访群众,他总是先递上一杯水,等对方稍微平静后再耐心倾听。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他会亲自搀扶着上下楼梯。
“淡哥,你都干了三十多年了,就没想过换个轻松点的岗位?”办公室里的年轻民警曾这样问他。
淡丹平笑着说:“工作总得有人干,我在这儿干习惯了,群众也信任我。”
事实上,这些年来,有不少年轻同事被提拔或调整到更好的岗位,但淡丹平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有人劝他:“你看你,没职务没级别,图个啥?”但是他总是说:“能为群众解决点实际困难,我觉得比啥都强。”
田间地头“解铃人”
“丹平啊,这7起重点信访案,就交给你了!”2010年,面对局领导的重托,淡丹平没有丝毫犹豫。
当时的丹凤县信访问题诉求较多,其中这7起案件更是“骨头中的骨头”,有的涉及多年积案,有的牵扯复杂利益关系。
特别是丹凤县资峪乡梅山村的一起信访案件至今都让他揪心不已。
为了尽快摸清案件情况,淡丹平没有坐在办公室空谈政策,而是挽起裤腿帮群众家干农活,蹲在群众身边听他们诉说委屈。
“信访工作不能坐在办公室等,得走到群众中去。”这是淡丹平常挂在嘴边的话。
“嫂子,这案子一天不破,我就一天不歇脚。”在处理梅山村信访案件中,淡丹平每次去都带着案件侦查进展报告,一项一项给她们解释。“您看,这是最新的DNA鉴定报告,我们从来没放弃过。”
“梅山村的案件,前后两个月时间,大概走访了17次吧。”淡丹平回忆道,“处理信访案件就好比登山,山再高也有登顶的时候,案子再难我们也得往前推进。”
当淡丹平第17次来到杨某家时,正赶上她家收玉米。他二话不说扛起麻袋就往屋里搬,汗水滴在金灿灿的玉米粒上。杨某看着他黝黑的脸庞,突然红了眼眶:“淡警官,你别忙活了,我们信你。”
“他不是只谈案子,更关心我们的生活,这样的民警,我们服。”杨某后来在息诉书上签字时说。
就这样,淡丹平用60多天的时间,硬是将7起重点信访案全部办结息诉。那段时间,他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深夜,桌上的泡面桶堆成了小山。同事们劝他休息,他却说:“群众的事不能等,早点解决,他们心里也能早点踏实。”
制度创新的“探路者”
“信访工作不能只靠‘堵’,更要靠‘疏’。”淡丹平常说。
在长期的工作中,他发现很多信访问题都是因为沟通不畅、机制不完善。于是,他开始琢磨如何让信访工作更规范、更高效。
随后,在局党委支持下,他牵头制定了《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群众点名接访制度》等20多项工作制度,将信访流程细化到每个环节。
在淡丹平的办公桌上,永远放着一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群众反映的高频问题:“土地纠纷多”“司法救助流程不清晰”“重复访认定标准不明”……里面记满了各种案例和处理方法,他像个老中医,对着这些“症状”开药方。
淡丹平提出“六个一”工作法,带着专班成员白天走村入户,晚上熬夜制定方案。
那段时间,信访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透过窗户能看到淡丹平伏案工作的身影,时而蹙眉沉思,时而奋笔疾书。60多天后,31起案件全部办结,丹凤县成功“摘帽”。
2024年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他连夜学习文件,结合丹凤实际撰写了《公安信访法治化的重点在县级公安机关》,并牵头制定《丹凤县公安局法治信访工作规定》。
“以前群众来上访,有时候跑好几趟都找不到头绪,现在有了制度,该谁办、怎么办,一目了然。”淡丹平指着墙上的“信访流程图”说,“就像这张图,从登记到办结,每个节点都清清楚楚,群众心里有底,我们办起来也高效。”
除了建章立制,他还潜心调研,撰写的《缠访闹访问题的成因与化解技巧》等20多篇调研文章被公安部、省公安厅转载。
如今在信访室的墙上,挂满了群众送来的锦旗,“为民解忧 情系百姓”“公正执法 热心为民”……这些都是群众发自内心的感谢。“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群众的满意,就是我最高的追求。”淡丹平说。
夕阳西下,淡丹平整理整理仪容,缓缓锁上信访室的门,他的背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头顶,办公楼上悬挂的警徽随着他的身影由远及近,又渐渐远去。而这个“老黄牛”的故事,还在丹凤县的街头巷尾,在群众的心间,继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