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英
“老少爷们儿,今儿唠唠咋爱国!”近期,在商南县十里坪镇十里坪社区的村口、大树下、小卖部门前,一把小马扎、一壶热茶、一本方言顺口溜,就成了宣讲的“主阵地”。没有会议室、没有PPT,却场场爆满,笑声不断。这种接地气的“土味”宣讲,不仅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更让文明实践在基层落地生根,绽放新活力。
“村头王婶送儿参军,隔壁老李清理河道垃圾被表扬”,这些身边的事儿被包装成“爱国教材”;“山大沟深天气干,小车摩托齐宣传,森林防火记心间”,这样的方言顺口溜成了防火宣传的金句。十里坪镇的宣讲不讲“官话”,专说“方言”,把理论变成“家常菜”,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有共鸣。
“理论宣讲+服务群众”,是十里坪镇宣讲模式的一大特色。志愿宣讲队深入村组,通过“拉家常”“板凳会”等形式,面对面解答群众关切,倾听民声诉求,收集并解决“微心愿”。张大爷想听养老政策,李大妈关心医保报销,赵大哥咨询宅基地管理办法,孙大姐疑惑怎么预防蜱虫伤人,只要你提需求,下回宣讲准能安排上。群众笑称这是“理论快递包”,需要什么送什么。
不仅如此,宣讲队还通过走村入户的形式,把理论与服务结合。乱丢垃圾的少了,主动巡逻的多了;抱怨声小了,提建议的多了。村头的“杠精”老李,听了几回课后邻里纠纷没了,开始和睦相处,他说:“这叫啥?爱国从爱邻开始!”宣讲不仅传播了知识,还温暖了人心,真正实现了“宣讲润心、服务暖心”。
“身边人讲身边事”,是十里坪镇宣讲的一大亮点。碾子坪村党支部书记张忠堂讲起红七十四师带领广大群众在商洛这片热土上打破敌人封锁、歼灭反动武装的英勇事迹生动有趣让人动容;镇里邀请本土志愿者、网红达人、普通群众参与拍摄短视频,用镜头记录家乡变化;镇上行业部门编印微宣讲手册,把政策理论转化为方言和案例,让宣讲更接“地气”。
村民杨本华第一次上台,难免有点腼腆,一句“节约用水就是少给后代添负担,让青山绿水永流传”,逗得全场哈哈大笑,掌声比鞭炮还响。这样的宣讲,紧贴当下干旱少雨的现状,激发了群众参与节水的情感共鸣,让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
一把小马扎、一本土教材、一群热心人,硬是把理论宣讲搞成了“乡村脱口秀”。如今的十里坪镇,宣讲润心、服务暖心,文明实践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篇章,让党的政策理论走进千家万户,让文明实践成为群众的“幸福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