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胜利 王江炜
闫婉红宣读判决书
十年光阴,她以脚步丈量辖区的每一寸土地;三千多个日夜,她在堆积如山的案卷中追寻正义。当庄严的法律条文融入市井烟火,商南县人民法院东岗法庭庭长闫婉红用巾帼力量筑牢司法防线,在基层法治建设的画卷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让法治扎根乡土
5月19日清晨,露水未散,闫婉红已抱着案卷出现在西关村。调解完张老汉家的宅基地纠纷,她又和书记员匆匆赶往下一处调解现场。“法律不是悬在半空的秤砣,得接地气。”这句朴实的话语,是她始终践行的职业信条。
在东岗法庭,离婚、借贷、邻里纠纷等家长里短的案件占比颇高。闫婉红深知,每一起诉讼背后,都承载着群众对司法公正的殷切期盼。为打破法律与群众间的“隔阂”,她主动构建“司法服务网”:与司法所、派出所、村委会建立联动机制,凝聚基层治理合力;深入街巷村落,了解风土人情,用“拉家常”的方式与当事人建立信任。
在案件审理中,闫婉红是出了名的“细节控”。从证据链条的完整性到程序规范的严谨性,每个环节她都反复推敲。结合辖区实际,她创新推行“通俗裁判法”,将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自2021年以来,她审结1100多件民事案件,在田间地头开设巡回审判“法律课堂”超百场。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她对司法为民初心的执着坚守。
用温情化解矛盾
身形纤瘦的闫婉红,却有着守护公平正义的强大力量。在处理一起激烈的离婚纠纷时,当事人因家务琐事争吵不休,甚至将不满情绪发泄到法庭和法官身上。深入调查后,闫婉红发现二人曾是初中同学。她没有急于裁判,而是从校园时光的青涩回忆切入,运用调解“组合拳”,引导双方放下情绪、理性对话。经过4个多小时的耐心疏导,这对曾经的恋人最终和平分手,不仅妥善解决了纠纷,更避免了矛盾进一步激化。
“定分止争不仅要‘案结’,更要‘事了’‘人和’。”在长期审判实践中,闫婉红总结出教育说理、判例指导、理解信任、耐心讲解、换位思考、社会介入的调解法则。这些柔性解纷方式,如同细密的针脚,缝合着破碎的婚姻、家庭、邻里关系,让矛盾双方握手言和。
以深耕淬炼专业
东岗法庭地处商南县城关街道,辖区人口密集、矛盾多发,办案任务繁重。“这要求法官具备更高的法律素养和审判能力,及时回应群众关切。”闫婉红对此深有体会。
尽管是法学科班出身,拥有研究生学历,但她始终将学习视为安身立命之本。“只有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才能扛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面对建筑工程、金融保险、农业种植等领域的复杂案件,她虚心向专业人士请教;新法规出台,她第一时间组织研读;遇到疑难案例,她查阅文献、多方请教,不厘清法理绝不轻易下判。
“法律人的浪漫,是把每个问号打磨成句点。”这份对工作的敬畏与执着,让闫婉红从初出茅庐的“法律新人”成长为审判一线的“行家里手”。如今她庭审驾驭娴熟,裁判文书逻辑缜密,专业素养赢得同行与当事人的一致赞誉。
十年间,闫婉红手中的法槌敲响无数次正义之声,始终保持着司法初心的温度。当落日余晖洒进法庭,那个伏案撰写判决书的身影,正用坚守续写着“司法为民”的时代答卷。工作期间,她先后荣获“保护妇女儿童先进个人”“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并荣立“个人三等功”。这些荣誉,是对她扎根基层、守护正义的最好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