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展演深受观众喜爱
“商南民歌大家唱”活动现场人气火爆
本报通讯员 崔海飞 何 昕 李春娟
丹江唱晚韵,秦岭起欢歌!8月11日晚,商南县古城西街商圣广场灯火璀璨,歌声飞扬。2025年“四季村歌”陕西省示范展示活动——“商南民歌大家唱”第三场在这里精彩上演,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赏,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融合非遗民歌、生态旅游元素的视听盛宴。
非遗民歌焕发新活力
舞台上,来自商南县剧团以及丹凤县、河南西峡县等周边县区的演员和文艺爱好者倾情演绎了《丹江号子》《天生一对好鸳鸯》《薅秧歌》《幺姑回娘家》等陕南民歌,高亢嘹亮的号子、婉转动人的山歌,让现场观众沉浸在这场充满地域特色的“音乐会”中。不少观众举起手机记录精彩瞬间,更有热心群众与演员互动合唱,现场气氛热烈。
“月亮照窗台,五更歌声来……”文艺爱好者王秀青演唱的商南民歌《月亮闹五更》,用淳朴嘹亮的原生态独特嗓音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热烈掌声和喝彩声。
“商南是民歌之乡,我特别喜欢听商南民歌,每个周五都会领着孩子来看演出,前两场我都看了,没想到今天第三场的演出更加精彩,歌曲一首比一首好听呀!”市民方钰高兴地说。
商南县剧团团长程刚介绍,这场活动以“繁荣乡村文化新生活,唱响乡村振兴主旋律”为主题,就是要把商南的山水故事、民俗风情,都装进歌声里、融在舞姿中,让“秦岭封面、灵秀商南”的文化名片越擦越亮!
“看到网上的报名通知,我就立刻报名参与了,商南民歌就像丹江的水一样,既有日常劳作的烟火气,又有山水风光的灵秀感,今天和这么多的民歌爱好者同台演出,让我受益良多。”来自河南西峡的歌手薛燕说。
文旅融合激活产业动能
“趁着放暑假带孩子来咱们的金丝峡景区游玩,白天爬爬山,晚上就到县城来转转,听当地人说西街晚上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有演出看,孩子一听就吵着要来,来了之后发现这里还真不错,当地的民歌真好听,值得打卡。”来自河南西峡的游客尚婧说。
这场“商南民歌大家唱”,正是商南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推动“民歌+旅游”“民歌+农业”融合发展的缩影——让沉睡的非遗资源成为激活产业的动能,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如何让非遗“活”起来?商南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建非遗工坊、育传承人、开发数字文创,2024年以来,已举办艺术普及培训60多场次。作为全市唯一入选2025年“四季村歌”陕西省示范展示活动的展示点,商南将传统民歌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创作出《丹江号子》《春风吹绿茶园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蹚出了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商南路径”。
如今,商南已系统整理民歌千余首,编纂《商南县民间歌谣集成》,创新推出《四大名城新画卷》等时代新作,推动非遗与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文创开发深度融合。“我们不仅要保护非遗,更要让它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商南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波说,接下来将依托“商南民歌大舞台”常态化开展惠民演出,以群众为主体,发挥乡村文化能人、文化志愿者和各类文艺团体作用,把“商南民歌大家唱”打造成响当当的品牌。
与此同时,商南持续推进金丝峡、阳城驿等景区提质增效,启动茶海公园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打造秦岭奇峡、茶乡鹿城、丹水画廊3条精品线路。四季主题文旅活动接连不断,抖音、小红书上的商南非遗、美景推荐刷屏不断,实现了从流量到消费的转化,让“商南文旅”IP越擦越亮。
活化传承培育青春力量
在演出现场的互动教唱商南民歌环节,商南民歌经典代表作《划船调》的歌词显示在了舞台中央的大屏上——什么子弯弯在天边?什么子弯弯水中间?什么子弯弯长街买哟?什么子弯弯姐面哟前……主持人一句一句地教唱,现场观众一唱一和,此起彼伏,尤其是孩子们“划着呀着、划着呀着呀哩划着,小小的船儿送下江里哟……”激昂嘹亮的声浪更将演出活动推向高潮。
“我们推动民歌进校园、进社区,就是为了培养年轻传承人。”商南县文化馆馆长方圆介绍,县上制定了相关制度,建立培训团队,在全县部分中小学开展培训,让商南民歌、花棍舞成为中小学校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中的保留节目,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
“我们在传统唱法中融入现代元素,让民歌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商南县剧团优秀青年歌手冯丽静表示。
《商南民歌——划船调》节目中9岁小选手刘文豪声情并茂的演出给现场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从小就听奶奶唱商南民歌,非常好听,我也就渐渐喜欢上商南民歌了,这次和同学为了参加演出,我们从放暑假就开始排练了,大家都唱得很好!”他说。
“近年来,商南县文化馆着力于非遗传承,组织举办了多场暑期商南民歌培训活动,我是商南民歌的助教老师,主要是对小学生民歌爱好者进行教唱辅导,孩子们对商南民歌的兴趣日渐浓厚。”商南县文化馆文化志愿者汪丹萍看着孩子们在台上的精彩表现,满心欢喜。
多年来,商南县积极探索“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创新路径,通过构建非遗资源电子数据库、设立非遗传习基地等举措,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同时,延伸非遗技艺价值,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景区、进学校、进社区等活动,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持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