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商南县

守好一江清水 筑牢生态屏障

2025-11-13 08:10:55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本报通讯员 段阳

  10月15日,商南县环保志愿者在县河水库开展清洁行动,用实际行动守护水源地生态安全。

  11月9日,商南县环境监测站采样员王子铭在丹江(商南县过风楼段)进行水质采样,严把水质安全关。

  丹江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与输水通道,蜿蜒流经商南县89.5公里,流域面积1743平方公里,是商南人民的“母亲河”。近年来,商南县锚定“水质稳定达标、生态持续向好”目标,多措并举筑牢丹江源头生态屏障,让一江清水既滋养境内百姓,又助力商南牢牢守住南水北调陕西商洛出境生态防线。

  治污攻坚:铁腕守护清水底线

  “十四五”以来,商南县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水源保护核心任务,将水污染防治作为筑牢生态屏障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县级领导包抓镇(街道)责任制,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综合治理,建立县级河长季度巡、镇级河长月度巡、村级河长每周巡的三级巡河制度,不仅压实了各级治水责任,更形成了巡河、管河、护河、治河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构建起全域水污染防治责任闭环、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

  商南县常态化核查整治丹江沿线125个入河排污口,建立“一口一策”档案,严防生活污水“进江”。同步推进城区污水管网治理:日常维护管网67公里、检查井235座,清淤3200余立方米;新建管网9.9公里、检查井55座,实施5处雨污(河污)分流工程,既降低污水浓度,又增加县河生态流量。此外,4个镇级污水处理厂进入通水调试阶段,3个加速支管网施工,21个移民安置点(景区)及46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投用,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网络持续完善。

  除生活污水系统治理外,商南县扎实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控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方位筑牢水质安全防线。完成6座尾矿库闭库销号、5座尾矿库提升改造并顺利通过验收,全县尾矿库总数减少至5座;同时对涉金属废渣点位全面起底排查整治,从源头管控污染风险,推进生态修复,确保与水源保护要求高度契合。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多点发力”:93.1%的耕地采用测土配方施肥,97.51%的畜禽粪污实现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垃圾通过“三次四分法”与市场化运营实现“日产日清”,治理覆盖率达96%,从源头减少农业污染物入河,切实守护丹江流域水质。

  系统修复:多维重塑生态画卷

  在控污基础上,商南县按照“全域治水、一河一策一景”思路推进水生态修复,围绕14条河流健康评价、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提升、湿地生态修复,推动丹江流域实现从“水清”到“岸绿、景美、生态优”的深度跨越。

  结合县域水系特点,商南县编制河流“一河一策”“一河一档”,完成滔河、清油河等14条河流健康评价与档案建立,试马河、泊河等4条河流划界稳步推进。重点实施滔河赵川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12个、丹江河道治理等水利项目4个,通过修建梯田、种植水保林、布设截排水沟等措施,治理水土流失59平方公里、新修生态护岸4365米;还采用植草护坡、生态石笼等柔性技术整治河道,同步提升水土保持能力与景观价值。

  美丽河湖创建成效突出:太吉河、清油河获评“陕西省幸福河湖”,金丝峡镇太子坪河经河堤整修、河岸绿化成为网红打卡地,清油河镇涧场村实现从“烂河滩”到“生态园”的蝶变,形成“城有滨水绿道、村有亲水景观”的全域格局;试马镇马泉山水土保持示范园获评“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园”,为河湖治理提供可复制经验。同时,建立“河长+法检两院院长”联动机制,1696名巡河员常态化履职,丹江、清油河等重点河段安装高清摄像头43个,以数字化监管守护河湖生态,让每条河流都成为承载民生幸福的“生态纽带”。

  兴水增效:多路径释放治水红利

  围绕丹江水源守护核心,商南县以水为脉联动转化生态价值,既依托优质水资源培育绿色产业,又靠精细管理守住水资源本底,构建起“生态护水、产业兴水、管理保水”的完整闭环。

  依托优质水生态资源,商南县把“好水”转化为“好产业”:以金丝峡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核心,串联丹江莲花湖水利风景区、丹江百里画廊,打造“茶旅+康养”融合项目,29万亩茶园托起绿色产业带,富水茶海公园、试马北茶小镇等带动茶旅产值突破56亿元;借力滔河、清油河等流域冷水资源,大力发展秦岭冷泉鱼养殖(规模居全国第三),年产中华鲟等特色鱼类100余万尾,渔业产值超6100万元;更以优质水源为支撑,培育中药材30万亩、食用菌1.1亿袋,形成“茶菌药渔”多元体系,带动群众增收。

  在做优产业的同时,商南县以科学管理守住水资源本底。遵循“节水优先、循环利用”原则,优化污水处理工艺,推动中水用于市政绿化、工业冷却,让“废水”变“活水”;严格落实流域水量调度,将莲花台水电站流量数据接入全域监管平台,按标准泄放生态流量,确保河道“不断流”,既维护河流健康,也为绿色产业持续发展筑牢水资源根基。

  全域布防:织密筑牢水域安全网

  商南县围绕“全域布防”核心,从监测预警、源头防护、应急处置三方面协同发力,同时融入跨区域联动与执法监管,全方位织密筑牢“水环境安全网”。

  水环境监测是水资源管理的“眼睛”,商南县构建了覆盖全域水质的监测网络,在丹江及其主要支流布设30余个监测点位,配备水质快速测定仪、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形成“自动监测+手工采样+无人机巡航”的立体化监测模式,平均每年开展丹江水环境监测230天,采集分析水样2000余个,处理各类环境监测数据超5000个,精准捕捉水质细微变化。出境断面、县河水库等关键水源地经监测,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以上,为全流域防护与应急工作提供“真、准、全、快、新”的科学数据支撑。

  依托监测数据构建的水质动态感知体系,商南县将防护重心向饮用水源地源头聚焦,筑牢饮水安全第一道防线。已完成1个县级集中式、7个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划分,累计投资248万元建设隔离围网、智能监控系统、截污沟、应急坝等保护设施,同步设置界桩、警示牌等标识70余处,清理违规种植、养殖点位4处;并建立“日常巡查+每月水质监测”机制,形成水源地全流程闭环守护,切实保障水质达标与水源地生态安全。

  在守牢水源地安全基础上,商南县进一步织密风险防控与监管闭环。应急建设上,先建机制强队伍,设立环境安全预警机制、组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投资60万元在莲花台水库建设锑浓度异常应急处置设施,在过风楼镇、县河水库等关键节点常态化储备活性炭、絮凝剂等应急物资,细化“监测预警—物资调运—现场处置”全流程方案,确保突发情况1小时响应、2小时处置。同时,与河南淅川、湖北郧阳深化“三省联防”机制,先后开展丹江流域专项巡查18次,化解跨省水质污染纠纷3起,查处跨省非法捕捞案件6起,收缴禁用渔具270余套,打通跨区域联防联控通道。

  此外,联合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推进“日常巡查+专项执法”,累计开展水源地、入河排污口专项执法32次,出动执法人员4200余人次,检查企业及点位1500余家,立案查处非法排污、违规养殖等环境违法企业56家,排查整治生态环保领域风险隐患89处,以“应急兜底+执法护航”双重保障,守住全域水环境安全底线。

  从排污口“一口一策”的精准管控,到生态护岸的柔性修复;从水域环境的闭环守护,到“茶菌药渔”的绿色转型……商南始终以“生态优先”为标尺,把每一项治污、修复、管理举措,都转化为守护南水北调水质安全的具体行动,在秦岭南麓勾勒出“清水永续北上”与“群众增收致富”的共生图景。这份藏在丹江粼粼波光里的守护,既是商南对“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使命的坚定作答,也是秦岭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缩影。未来,这股清澈的丹江水,依然将带着商南人的生态初心继续北上,在南水北调的生态长卷中,续写更多“守好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的新故事。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