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志鹏
◁节假日期间,由漫川关镇政府主办的“和合雅集”主题文化活动在双戏楼前广场举行,精心编排的节目表演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和合”文化。
△漫川古镇古建筑群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构就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融合南北曲艺文化的漫川大调于2011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为节假日期间,山阳县剧团带来的漫川大调演出吸引游客驻足观看。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明清街游人如织。
漫川古镇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西十高铁全线唯一在建制镇设置的高铁站——漫川关站,站房屋顶形态提取自古镇错落层叠的屋顶群,体现出古镇建筑鳞次栉比的壮观景象。图为10月14日,站前广场正在紧张有序施工。
昔日繁华的水码头,在沉寂数年后经改造开发,成了游客打卡新地标。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因谏被贬潮州,翻越苍茫秦岭时,风雪凄迷,马不能前,挥笔写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千古绝唱,道尽了秦岭的巍峨与险峻。
而在巍峨秦岭南麓的一处天然豁口,千年古镇漫川关雄踞于此,犹如一枚鲜活的文化印章,深深钤盖在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这里,曾流传“朝秦暮楚”的典故,也曾见证水旱码头的千帆竞渡;双戏楼上,“南腔北调”轮番上演,交织出别样音韵;“吃合食”的习俗,更延续着邻里守望的脉脉温情。从昔日的商贸通衢,到今天的文旅地标,漫川关始终以包容之姿、和合之态,见证着千年以来南北文化交汇、文明融合的沧桑与辉煌。
南北交汇的历史印记
漫川关位于山阳县城东南47公里处,因“地貌广阔、水域宽衍”而得名。这里昔疆秦楚、今界陕鄂,北依华夏屏障秦岭,南连长江支流汉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连接关中与湖广、中原与巴蜀的锁钥之地。
“春秋时期,这里属于蛮子国。公元前690年左右,楚为御秦,在漫川西北的石门天堑置‘方城’,始设关卡。”山阳县党史县志研究室原主任李刚介绍,“战国烽火中,秦楚两个诸侯大国拉锯争雄。漫川关作为战略要地,常常早晨被秦军占领,百姓插秦旗,穿秦衣,行秦礼,言秦语;待到傍晚时又被楚军占据,百姓易楚帜,着楚衫,行楚俗,说楚话。‘朝秦暮楚’的成语,便在这晨昏易主间流传千年。”
西晋泰始二年,商洛郡南部被设丰阳县,县治丰阳关即今日的漫川关。东晋永和八年,前秦将其划归荆州。西魏废帝二年,山阳县南部和上津镇北部被设置为漫川县,自此,“漫川关”之名,穿越战火与朝代更迭,沿用至今。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漫川关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时期,这里是宋金反复争夺的战场;明崇祯年间,卢象升与陈奇瑜曾在此合围李自成;1932年,红四方面军在此血战突围,打响关乎存亡的漫川关战役,书写下革命史上的壮烈一页。
“朝秦暮楚”折射出漫川关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的无奈,绝地求生的智慧更为漫川关注入了“和合”的基因。清代文人李培蕃在《山阳道中》中以诗笔勾勒出这里的风物人情:
春秋蛮子国,风物近荆襄。新旧茅为屋,高低木作墙。山村多沽客,蹊径半樵郎。雨露真涵润,江流日夜长。
一句“春秋蛮子国,风物近荆襄”,道出了漫川关融合北地雄浑与南国婉约的独特气质。战火暂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漫川关依托汉江一级支流金钱河的舟楫之利,逐渐发展为“南通吴楚、北连秦晋”的水旱码头,成为商山古道的重要节点,一时商贾云集,被誉为“小汉口”。
据《十六国春秋》记载,漫川关商贸远自秦代就“通关市,招远商,引进南金奇货,购买弓竿漆蜡,国用充足,异贿盈积”。至明清,商业臻于鼎盛。《山阳县志》以“水码头百艇联樯,旱码头千蹄接踵”“水旱码头,货物山积”描绘其繁荣景象。南方的茶叶、丝绸经汉口运抵漫川关,再由骡帮马队北越秦岭。山西的卤盐、河南的棉花和陕西桐油、火纸等土产,则在此装船南下,销往湖广。
登高俯瞰,陕西省内保留规模较大且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明清街静卧眼前,当代作家唐庆华的《漫川关》仿佛在耳畔回响:
朝秦暮楚一雄关,水旱码头盛名传。
历尽沧桑风姿在,会馆林立话当年。
“当时,山西、陕西、河南、湖北、安徽、广东等地的商人在此聚集,建起会馆、商号和店铺百余个,形成‘十户九商’的盛景。如今历经风雨的骡帮会馆、武昌会馆、黄家药铺、莲花第等,见证着当年的繁华。”漫川关镇文化站站长周孝军介绍。
驻足于时光的褶皱里,凝视那独具风骨的明清建筑,秦地的夯土墙厚重如史书,楚地的飞檐翘角轻盈似诗行,它们在此地相遇,共谱一曲南北交融的和弦。微风拂过,似有昔日市井的喧嚣穿越时空而来——车马粼粼,行人如织,商贾云集,灯火彻夜不眠,正可谓“南北弦歌于此和,一城烟火映星河”。
烟火气里的交融密码
晨曦初露,薄雾如纱般笼罩着秦岭南麓的层峦叠嶂,千年古镇正从沉睡中苏醒。明清街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温润,“和”字石刻在晨曦里闪耀着金光。随着清脆的脚步声渐次响起,街道两旁的商户开启了一天的忙碌:卸下斑驳的门板支起摊点,摆上苞谷酒、腊肉、蜂蜜等土特产……仿佛在一瞬间,古街便人头攒动,热闹了起来。而那兼具南北腔调的吆喝声,悠扬婉转,绕过古建筑的飞檐翘角,轻拂马头墙的苔痕,散落成青山绿水间的永恒。
循着喧闹走向深处,转过一个弯,眼前豁然开朗,一座独特的建筑——双戏楼映入眼帘。南北戏楼孪生般联排而建,高度一致、面积相同却又风格迥异:北戏楼为硬山式屋顶,藻井为八角形,整体风格粗犷豪放,显示出浓厚的北方建筑特点,被称为“雄楼”;南戏楼屋顶前端是重檐歇山顶,舞台顶部为八卦形藻井,精巧细腻的装饰呈现出南方建筑精致柔美的特点,被称为“雌楼”。北戏楼正对的是关帝庙,供奉的是北方商人信仰的关老爷,南戏楼正对面则是马王庙,供奉的是南方商人崇拜的马王神,两座庙宇表面看似相互独立,内里又有门洞相连,南北商人的精神文化在此勾连融合,演绎出千古绝唱。
“双戏楼又叫鸳鸯楼,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联璧式双戏楼,为木质结构,是当时居民客商文化娱乐场所。”漫川关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宗奇说,“双戏楼开唱是有讲究的,南戏楼唱南腔,比如黄梅戏、汉剧等,北戏楼唱北调,也就是秦腔。如果南腔北调同时开唱就会相互干扰,于是南北客商坐在一起商议,各退一步,南腔唱完唱北调,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个传统延续至今。”
一次合议,见证了“和合”的力量,让“南腔北调”传为佳话。双戏楼的一副楹联镌刻着南北音韵的交融,也铭记着那场智慧的礼让:
一曲南腔,咏叹千古兴衰荣辱;
数声北调,演绎万代悲欢离合。
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三季第四集“漫川关镇——相商有则”中,漫川关的“和合”传承被娓
娓道来:历经千年战乱,漫川关人在纷争中学会了协商,学会了谦让,学会了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与安宁。无论是唱戏、修楼、经商,遇事商量,相商有则,就没有解不开的疙
瘩、化不了的矛盾。
“圆滚滚,香喷喷。吃合食,学做人。单纱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人一点劲,百事做不成。大家齐攒劲,点石能成金。”这是漫川关广为流传的吃“合食蛋”民谣。在孩子的生日宴上,大人会把煮熟的鸡蛋放在孩子的头顶旋转,边转边念叨着这首民谣,告诫孩子们牢记“合”的道理。
如果说“吃合食”是漫川关人植根于生活的朴素启蒙,那么另一首当地流传的歌谣《算盘》,则以珠盘为喻,道出了更为深远的人生智慧:
加减乘除数如河,桥上桥下莫失错。下算多比少的少,上算少比多的多。
无论做生意还是做人,只看眼前蝇头小利,是为“下算”,而关乎众人利益、家国天下的“上算”,才是人生的追求。
如今,相商有则的经营之道跨越了历史,更成了漫川关人的做事信条。吃合食、笑脸称、板凳搭拢、请中人的纠纷调解“四步法”,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漫川关的生动写照。
当暮色浸透飞檐,古镇便呈现出另一种景致。老街两旁,红灯笼次第亮起,柔光顺着黛瓦的弧度蜿蜒淌下,在河面碎成万千摇曳的星子。跨河桥上人影绰绰,晚风里浮动着神仙叶凉粉的沁人清香,氤氲着天竺山绿茶的袅袅云烟。买卖声起落间,忽见淳朴里的玄机——秤杆高高扬起,商贩以“笑脸称”托起沉甸甸的善意,恰似漫川关人骨血里世代流淌的温厚。而那浸透市井的乡音,更似月下浅溪潺潺,既无秦腔的铿锵裂石,亦褪去楚语的九转柔肠,南北音韵在此相融相生,自成一格,圆润如歌。
古今相融的发展新篇
金秋点染秦岭,层林尽披五彩。在漫川古镇北3公里处,漫川关站——西十高铁全线唯一在建制镇设置的高铁站建设正如火如荼:站房内外装修已近尾声,广场与道路连接线工程进度过半……站点秉持“古今交汇集美景,南北交融铸不凡”的匠心,将古镇鳞次栉比的叠韵,化作站房的骨骼与气韵,正成为漫川关递给未来的诗意名片。
“当年货物从汉口船运至漫川,驮队需再走半月才到长安。高铁开通后,漫川关到西安只要40分钟,真正实现了‘水旱码头’的现代化升级。”漫川关镇党委书记石国虎憧憬未来,眼中充满期待。
“秀水名山,修一座茅庵,不大不小,不窄不宽,良田树木,曲水一弯……”每逢节假日,漫川古镇游人如织,山阳县剧团的演员在双戏楼演唱漫川大调,唱腔委
婉缠绵,拖腔优雅飘逸,极具特色,赢得阵阵掌声。
“漫川大调是流传在漫川关周边的地方曲艺表演形式,因其曲牌之多、套路之广、唱腔之雅、曲目之丰,远胜一般民间小调,而被称为‘大调’。”山阳县剧团团长陈林介绍,漫川大调是南北人员往来、物流交汇、文化融合的产物,兼具越剧、黄梅戏的柔美细腻和秦腔、眉户的粗犷豪放,2011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菜咯,这是刮刀丸子,以造型独特、肉质鲜嫩、汤汁浓郁著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漫川菜肴“八大件”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阮诗彬,给游客上菜的同时不忘推介漫川关的美食文化。
漫川八大件是漫川关的传统宴席,由四扣碗与四炒盘组成8道主菜,2015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秦楚饮食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
今年60岁的阮诗彬从小跟父母学做“八大件”,1992年在明清街自家房子开了店。“这些年,漫川古镇大力发展旅游业,来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我家年收入20多万元,感觉很踏实。”老阮笑着说,他先后带了二三十个徒弟,决心将祖辈的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在漫川关,像阮诗彬家这样的特色餐饮店还有15户。此外,镇上还建成特色民宿4家,发展旅游商品门店8家,开发豆豉、漫川玉米锅巴等特色旅游商品12种。
近年来,漫川关镇依托国家4A级旅游景区——漫川古镇,深挖秦楚文化、红色文化、曲艺文化等特色资源,在“文化+旅游”上持续发力,先后筹办“和合雅集文化节”等活动,打造“和合”地标,荣获全国重点镇、全国特色小镇等称号。2024年,漫川古镇游客量超111万人次,综合创收达2.5亿元。
秦风楚韵传千载,古调新声共绮霞。今日的漫川关,正执交融之笔书写新的诗行,在见证中华儿女包容与气度的同时,向世人诉说着和合之美的永恒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