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库班
吉姆·莫里森
史蒂芬·泰勒
艾米·怀恩豪斯
珍妮丝·乔普林
惠特尼·休斯顿最后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忧伤而孤独的身影
迈克尔·杰克逊和休斯顿的相继离去,令人感叹“一个时代的声音已经消逝”
惠特尼·休斯顿的遗体回家了,但故事还没有完。因毒品而死,她不是第一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格莱美的致敬是真诚的,但也是无奈的。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面前,人们承认这些歌手曾经活得精彩,但无论出于任何原因,都不能赞许他们毁灭自己的方式。
“他看过太多,做过太多,也喝了太多的酒。他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他已收获了累累硕果,现在付账的时候到了。他的精神已经疲倦。死亡迫近,比回到美国或是舞台更近更容易。”这是丹尼·萨格曼在1995年写给上世纪60年代美国最重要乐队之一“大门”主唱吉姆·莫里森的话。吉姆·莫里森于1971年因吸毒和酗酒死于寓所的浴缸中,丹尼·萨格曼是这个乐队的经理。这句话同样可以献给42年后也死于浴缸的惠特尼·休斯顿,还有去年死于毒品的年仅27岁的天才女歌手艾米·怀恩豪斯。人们总习惯于说,一个伟大的歌手死了,是上帝干的,因为上帝想听歌了。但谁都知道,这只是一个好听的说法。真相是:毒品,始终是美国流行乐坛———或许不止美国———难以去除的恶性肿瘤。
1 毒品与乐坛的“两生花”
“我从16岁的时候就开始吸毒了,这是我成长道路中教育的一部分。那时候我把闹钟定到四点,然后开始服用毒品,之后再次睡去,在五点半或者六点的时候醒来。我那时候经常一边吸毒一边听披头士的音乐,试图去破译他们的歌词。现在我依然认为,吸毒远比酗酒要好。”史密斯飞船乐队主唱史蒂芬·泰勒在他的自传《我脑中的喧嚣打扰你了吗》中写道。史蒂芬·泰勒生于1948年,是美国教父级的摇滚乐歌手,也是好莱坞当红明星强尼·德普的偶像。“成长道路中教育的一部分”,这句话恰好说明了美国乐坛和毒品之间一直以来的“双生”状态。
大门乐队主唱吉姆·莫里森第一次接触大量的可卡因,便是在他跟“垮掉派著名诗人”迈克尔·麦克卢尔合写剧本的时候,当时米高梅公司甚至为他支付了1000美元的“试验费”———不止是乐坛,整个美国娱乐圈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默认毒品和艺人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上世纪60年代对美国流行乐坛造成深远影响的著名“3J”———吉姆·莫里森、蓝调女歌手珍妮丝·乔普林和人称“吉他之神”的黑人吉他手及歌手吉米·亨德里克斯,都死于毒品问题。
2“宛若天堂”的集体幻觉
毒品在美国乐坛的盛行,跟当初“垮掉派”和“嬉皮士”风潮是密不可分的。在上世纪60年代前后的人心目中,毒品非但不是什么坏东西,还是时髦的代名词。在当时的年轻人看来,毒品除了带来短暂的快乐,也是通往内心的途径———药物让他们与世界彻底隔离开来,此外,毒品更代表着“革命”,是他们反抗社会甚至反抗一切的工具。当时,一位歌手在上台前必先嗑药,而台下的人也通常处于毒品带来的快感中,双方共同营造出一种宛若天堂的集体幻觉。
在杰里·霍普金斯和丹尼·萨格曼记录吉姆·莫里森生平的传记《此地无人生还》一书中,便描绘出了这样一幅典型场景:吉姆在后台发怒,因为他的乐队成员担心他的表现,不肯给他过多的酒和可卡因。吉姆便走上台,问观众有什么可以喝的,很快就有人将一瓶劣质烈酒扔上台。接着,乐队开始奏乐,但吉姆却充耳不闻,一边拿纸杯子跟台下未成年的观众分酒喝,一边对着话筒大吼:“我们要躺在沙滩上,把脚趾浸在海水里,我们要找点乐子……你们这些××的傻×……也许你喜欢这样,你喜欢把脸埋在粪堆里……你们这群奴隶!”但这段语无伦次且充满侮辱和粗话的独白却赢得了台下疯狂的掌声与尖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