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是有寿命的,风潮一过,就失去共鸣力,但是电影的生命力却是长久的,充斥流行语的字幕会将制作精良的大片拉低到网络恶搞视频的层次。
最近《黑衣人3》和《马达加斯加3》两部电影炒得挺热,可惜焦点既不是剧情也不是特技,而是此前很少抢过戏的字幕:翻译们在字幕里加入了大量的流行语,比如“伤不起”、“地沟油”、“瘦肉精”之类。大多数观众认为这样的翻译不伦不类、别扭之极,但也有一些人认为此举很接“地气”。
平心而论,观众买票进影院,大多是想看大片的原汁原味,而不是翻译们自认为高明的再创作。这些所谓的流行语,很多时候与影片的语境严重剥离,让观众不断“出戏”,还将本来制作精良的大片,拉低到网络恶搞视频的层次。
不论支持者还是反对方,都不能否认流行语是有寿命的,风潮一过,就失去共鸣力。但是电影的生命力是长久的,30多年前的《星球大战》系列现在仍然有着众多拥趸,《黑衣人》、《马达加斯加》这种经典系列,多年以后也不会缺乏观看者,字幕中的这些流行语,到那时候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
十年前的流行语都有什么?很多人已经答不出来。我们不妨只穿越到2005年,那年“中国流行语”评选刚刚出现,所以有案可查:禽流感、大头娃娃、做人要厚道、超女、神六、苏丹红、天仙妹妹(微博)……很多词已经淡出人们的记忆。如果那时候的电影字幕也大量运用这类词汇,现在看来恐怕更多的是让人感到别扭和土气。再穿越到十年后,假设有一位少年,想要进行一次经典电影重温之旅,看到《黑衣人3》和《马达加斯加3》时,这些对他而言不知所云的字幕造成的困扰可想而知。
对于此类问题,想必字幕制作者和发行方们是不会去考虑的,在他们眼里有意义的,只是电影上映时的争议和热度,因为这才会促进真金白银的票房。(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