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导演冯小刚准备了长达18年的电影《一九四二》昨在京举行“追问·一九四二”发布会,导演冯小刚、编剧刘震云,出品方董事长王中磊出席。现场破天荒发布五支预告片,掷出关于一九四二年的“人性五问”,从不同角度凝视历史的横断面,再现灾荒中的纤毫人性。冯小刚导演表示这五支预告片缺一不可,因为《一九四二》“不是一个单声道的,而是一个环绕立体声。而这部电影就像是一面镜子,我们的民族需要这面镜子。”
记者体会饥饿的感觉
昨天的发布会在下午1点举行,中午12点,来自全国的媒体被大巴集中拉到现场,大家才发现并没有想像的简易午餐。“怎么不管饭,也不提供水啊”?记者相互猜测,“这就是片方想让你切身感受一下1942年,体会一下饥饿的感觉”。
发布会特意选择在北京1919影视传媒创意产业园内的一处小礼堂,现场由黑、白、灰色调布置而成。墙面上,《一九四二》巨幅海报、“人造反,就变成了蚂蚱,蚂蚱吃庄稼,变成了人”、“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一个必须面对的真相。”等标语赫然在目。给人以沉重压抑的感觉。
“追问?一九四二”的五支预告片,分别从人性、历史、真相等角度发出五连问。“爹,啥叫逃荒啊?”“饿死灾民还是饿死士兵?”“得普利策奖,还是成为日军俘虏?”“这里的一切,主知道吗?”“河南到底死了多少人?”在刘震云眼里是被还原了的五碗杂拌粥,被冯导比喻成五个手指头“缺一个就不是巴掌”的五支预告片放完,许多记者都发出了“唉”一声长叹。
《一九四二》是面镜子
作为2012年华语影坛关注度最高的电影,《一九四二》是根据刘震云发表于1993年的同名调查体小说改编。讲述河南因为一场旱灾饿死了300万人的历史。冯小刚自问“一个娱乐的人怎么中了刘震云的毒,拍上这样的作品”?冯导解释说现在我们正在发生的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事,“都可以从我们的民族性里找到答案。这也是刘震云小说最核心的价植”。“俄罗斯和我们一样经历过许多灾难,但他们诞生的音乐、诗歌,绘画等文艺作品里都能找到一个宏大的主题——“救赎”。所以柴可夫斯基能写出那么波澜壮阔的音乐。我们为什么经历了那么多灾难,听的音乐是《步步高》、《喜相逢》,我们的绘画是虾米,是驴。我们习惯了逆来顺受,反正就这么凑活”。
不谈票房是怕低估了它
为给新片宣传,冯导不惜拿自己说事“每次上台前,他们都要给我扑点粉。刚才过来时,他们又匆忙给我扑了点,但一时找不到镜子。我觉得《一九四二》就像我今天下午这样,我们的民族经常是找不着镜子。照着镜子你起码知丑,我们通过这部电影给大家提供一面镜子,呦!这张脸不好看,恐怖!这电影也许会让你不舒服,但比你糊里糊涂地臭美要强”。刘震云一旁也肯定《一九四二》这面“镜子”的价值,“这个民族需要照一下自己的镜子,如果找不到镜子,起码可以照一下1942年的镜子”。
冯小刚说拍完这部片子后,他就没有那么多盲目的民族自豪感,“我知耻了”。“我剩下的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退休,要么拍那么没心没肺的娱乐片”。
冯小刚昨天并没有向记者说出票房期待,“好坏都和我没有关系”。更重要的是“怕低估了它”。但他此前曾说,《一九四二》是他近期拍过的最勇敢的电影,上映时甚至希望能正面迎战一部重量级好莱坞大片。(三秦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