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剧其实没有错,适者生存。错的是造成雷剧横行、好剧萎缩的制度和评价体系。收视率作为目前市场上唯一的评价体系,被视为万恶之源。不久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22条军规”整治电视剧市场的同时也提到将尽快出台综合评价体系,纠正唯收视率论造成的恶性循环。然而,这一被寄予厚望的信息却迟迟未见下文,是什么造成了新的评价体系难产呢?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向记者透露原因:“问题在于这个综合评价体系为谁而做,上层还在争论,而行业内部其实也积极性不足。”
在尹鸿看来,与其说各方对综合评价体系的制定标准争议很大造成难产,不如说是行业内部积极性不够高。“因为原来收视率是广告商推动,是跟台里经济利益挂钩的,收视率是通用货币。钱是好东西也是坏东西,这个大家都懂。但最重要的是它通用啊,大家交易起来方便。如果搞一个综合评价体系,大家各说各的,就像你说中文我说英文,没有通用的东西是没用的,最后就会发现它的价值受到极大影响。”
但是,如果不尽快推行更为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雷剧当道、正剧瘫痪的恶劣局面将严重影响电视荧屏和节目制作行业的健康生态。那么,怎样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推行一套相对科学的评价体系呢?有人建议在收视率之外加入搜索指数、微博指数、网络点击量、特定观众调查指数等,但立刻有反对意见称,这些数据的造假成本远远低于收视率,受益的可能只是宣传发行公司。
对此,尹鸿认为,期待中的综合评价体系事实上目的并不清楚,“它是给谁做的?做完之后对谁有价值?如果是给老百姓做的,老百姓其实靠收视投票,喜欢就看,综合评价这个东西也没法传递过去;如果是给领导做的,那前面那些市场的、纯收视率的因素需要占多大权重?其实为台领导做了用来发奖金,台领导也会很困惑——我要按照综合评价体系,可能会影响台的收视率、经营和传播效果。总之,大家不知道各种因素权重的平衡点在哪里”。(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