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品头论足

娱评:春晚编排思路需“换汤又换药”

2013-11-08 15:34:42 来源:

  “飞向春天,春潮澎湃天地新”“我们启程了,在这团团圆圆的除夕夜”,这些包裹着宏大语汇的串场词,再加上朱军、董卿等主持人深情款款的语气,似乎已经成了很多观众心中的“春晚符号”。不可讳言,在娱乐相对单一贫瘠的上世纪,这些“春晚符号”成就了无数传奇与回忆,但随着编导越来越严苛的自我要求,还有主持人精确到秒的主持,本来一台传递轻松快乐的舞台秀,被打造成了一部精确无比的舞台机器,而这些曾经的“春晚符号”,随着观众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反倒成了这场被符号化的晚会的纸枷锁。

  所谓成也符号,败也符号,于是“春晚主持人大换血”成了不少网友热议的焦点,不过冯小刚近日与网友交流马年春晚时,极力否认这种“大换血”,其理由就是,春晚的主持也是一项技术活,每一句串场词的时长都有严格的控制不说,要压住年三十晚上这台戏,没有多年的主持功底,气场上就得输。话虽如此,但这种对春晚时间近乎变态的精确,曾经缔造了朱军的“黑色三分钟”,现在想来,实在是既滑稽又可笑。

  毋庸置疑,春晚作为牵动十几亿观众的文化盛宴,在主持人心中有一份高高在上的神圣,谁也不愿意把自己的业务能力留到电视机前出丑,于是层层加码的自我压力,让春晚成了观众的美梦,自己的噩梦。其实在遍布解构、戏谑的后现代社会,这种机械的分秒必争,在很多观众看来反而成了另一种扭捏作态。就拿零点敲钟来说,让主持人说到零点敲钟前的“第11秒”,刚好接上与观众一起开始倒数第10秒,除了是电视人完美编排的自我安慰,对电视机前的观众又能有何全民大联欢的触动?就算不小心余下了几秒钟的留白时间,让观众静静地等待这几秒,趁机与家人互话衷肠又何尝不可?回想最初的几届春晚,马季、姜昆、刘晓庆这些非科班出身的主持人,没有纸枷锁的束缚,反而真正做到从主持人到演员、观众融为一体的“大联欢”,新老春晚的差距,想必就在于此。

  纸枷锁一触即破,可很多人就这么戴着它,一戴就是几十年。春晚回归晚会的本质,回归艺术本身,已经成了专家和观众不谋而合的心声。无论主持阵容换血与否,只要春晚编排思路能“换汤又换药”,哪怕是春晚主持“老面孔”,也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每日新报)

编辑:牛雪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