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要求在欧谷看来,是崔健给了他们最大的尊重。比如,最开始,设计团队希望手机被做成80年代的卡带大小,“像是怀念那个时代”,但崔健反对说,不要让人买了之后觉得实用性不够,束之高阁。后来,手机被调整成当下主流的大屏。
但外型上,“崔健”符号一目了然:背部有崔健头像、侧面是小号形的声音控制按键、冲锋枪冷凝管形的音孔……看上去,“崔健”手机像是一个行军水壶。
这款手机暂定限量预售99999台,售价未定。此前,欧谷专门做了市场调查,结果多少有些出乎意料:60后、70后多有崔健情怀和记忆;80后绝大部分对崔健的印象模糊,“因为80后成长的时期恰巧是崔健的低调期”;但是90后当中居然有相当一批崔粉,“年轻人把他看成是很有个性、很小众、很有范儿的品位”,赵利斌分析。
虽然是合作一款商品,但从一开始,欧谷就不希望因为手机让崔粉觉得崔健开始商业化。所以“没考虑过请崔健做代言人”,赵利斌说,“最接近我们的想法应该是,用现代的方式给崔粉一个可记录、可纪念的东西,流行文化也好,摇滚乐也好,一直以来都是介乎商品和艺术之间的形态,更愿意让人理解成老崔又一次在摇滚音乐上的全新尝试。”
导演电影 走进电视
对于手机,崔健其实不愿多谈,“手机是别人的创作,我就是后娘,或者说是包装。”对这事,他很清醒,“电影和音乐才是我的孩子。”眼前的崔健一身黑色衣裤,同样是演唱会上的那顶白帽,只是舞台之下,眼下和两颊的纹路清晰可见,坐在那里,显得安静,有点疲惫。
崔健把身子压低,前倾,仔细倾听问题,回答时每一句都低沉、有劲儿,除了这一句——“做电影很累很辛苦,经常早上七点才睡”,说完,喝了一大口手边的白开水。
他说的电影,是《蓝色骨头》。这是崔健自编自导的第一部电影,虽然从1993年他就参与过张元[微博]的《北京杂种》,后来与电影圈也有交集,但多是参演或配乐,像是玩票。这次是“动真格的”。
《蓝色骨头》的故事在崔健心里酝酿了很多年,从2005年的唱片《给你一点颜色》发表时就已经成形。但直到2010年才开拍,预计今年上映。讲述一个地下摇滚歌手兼网络黑客的年轻人遇到默默无闻的小歌手,在陷入爱情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父辈一段藏在“文革”岁月中的凄婉爱情故事。
近三年,有关崔健的采访大多是围绕电影,开机了,完工了,送审了,杜可风加盟,毛阿敏客串……一部电影从有了想法到接近完成,耗时八年,而作为音乐人的崔健,这期间没出版过新唱片。但电影里也还是有摇滚乐的影子。
认真的歌迷能发现,《蓝色骨头》和《迷失的季节》其实是同样旋律的一首歌,只是节奏不同。电影《蓝色骨头》也像崔健说的,讲述的是个“迷失的季节”的故事。主人公通过一首歌《蓝色骨头》寻找母亲,但在找到母亲之前,他很担心、自卑,发现自己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迷失的季节》讲的是我这代人,或者更老的人,《蓝色骨头》讲的是新一代人,唱这个歌的时候,他妈妈听到了,只有蓝色骨头才能帮助我们一代人找到迷失的季节”,崔健说。
“他说,如果我承认了我是一个完人,等于就承认了我是一个废人,如果我承认了我是一个废人,我的父母的团聚就失去了一种意义,一个废物的父母的团聚,只能带来痛苦的回忆”,崔健讲得一字一句,“这是我电影里的台词,我是代表80后写的,但是我自己的视角。”
说完这句,崔健紧跟着说,“这部电影的演员就是80后,完成电影,他们真的就有改变,自信了,发力点多了。我希望我的观众看了电影之后,一样可以找到自己的发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