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消费维权

免费保险并非都是“馅饼” 接受赠送先辨清真假

免费保险并非都是“馅饼”

2013-03-06 15:48:59

  3免费保险不都是“陷阱”

  事实上,保险公司客服人员所称的“免费保险”并不是不用交保费,记者了解到,只不过这笔保费在消费者接受保单后已经由保险公司为客户代交了。去年,保监会针对人身保险业务曾发布征求意见稿,对于赠送保险作了具体规定,其中,提出保险公司向普通消费者赠送保险的,对每人所赠送保险的保费不得超过100元;向购买保险产品的投保人、被保险人赠送保险的,所赠送保险的保费不得超过该客户首年保费的5%和100元之间的高者,以免误导广大消费者。

  记者从多家保险公司了解到,这种免费赠送的保险产品,保险期限一般为7天到6个月,成本通常不超过20元钱,保单大多数是真实有效的。免费保险虽然保额不算高,但保障内容比较实在。以李悦接受的免费保险的保障内容与市面上的产品进行比较,航空意外险市面价格一般为20元,保障时间即乘坐飞机的几个小时;免费保险成本则为0元,保障时间6个月,除了乘坐飞机之外,坐公共交通也保,更适合于假期出游者的需求。一家保险公司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此类意外险一般根据保额高低、保障时间长短等保险责任,对应保费十几元至几百元不等。通常在春节、国庆等此类国家法定节日前夕,这类意外险的销量较好。

  保险业人士也提醒消费者,尤其是在临近节假日等促销旺季,消费者不必过于排斥免费保险赠送的机会,只要对方是真实可靠的保险公司,送出的免费保险也一定是货真价实的。如果客户真的在免费保险的理赔范围内出险,保险公司也必然会依照承诺作出相应的赔偿。因此,如果消费者不担心以后保险公司业务人员的持续骚扰的话,此类免费保险可以考虑接受。

  4接受赠送先辨清真假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赠送保险的常见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客户在电话中确认接受赠险,保险公司后台自动激活保单、发送短信给客户作为保单凭证,另外一种是需要客户接听电话后,再主动发送短信明确投保意愿,这样才可得到保险公司赠送的保险产品。

  因此,对于有意接受免费保险的消费者,小魏提醒,消费者在接受赠送的保险产品时,最好搞清楚保险是通过哪种模式赠送的,以免误以为保单有效而实际并未作最后的意愿确认,导致信息提交给保险公司却未真正获得保障。在这样的“免费午餐”出现时,消费者首先应该了解保单的承保公司,同时,需要了解保单的性质,比如意外险也有很多种,究竟是交通意外保险、综合意外保险,还是单纯的航空意外险,另外就是保障期限。同时,在获得保单时也应该了解如何申请理赔,凭哪些材料才可获得理赔。

  不过,在获得免费保险时,如果有人询问你的银行卡号,那你就得当心了。银行、保险业的理财专家提醒消费者,这样的人可能是骗子,最好警惕一些利用电销渠道“明为赠送保险,暗地套取个人信息”的做法。在接到赠送免费保险的电话时,要先看清来电是否保险公司统一呼出号码,明确自己享受的保障范围,接收短信确认赠送保险真实有效,同时,将保单号保存,一旦理赔出示凭证很重要。另外,消费者可以先询问清楚保险代理人资格证号码,然后通过保监局网站、保险公司网站或客服电话查询一下是否确有其人,以了解事件的真假。

  为防止不法分子采取技术手段,统一显示保险公司标准号码的情况,消费者在收到电话后,还应根据短信内容上网查证保单信息,拨打该公司统一客服热线确认活动真实性,防止一些不法人员套取个人详细资料。尤其是只要对方提出任何理由让你付钱,那就拒绝接受所赠保险。

  5警惕私密信息泄露

  不过,记者了解到,即便保险公司和业务员信息均属实,也存在信息泄露的可能。“为了尽最大可能获得客户的个人信息,很多保险公司经常免费赠送短期意外险”,一位保险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由于这类保险成本低,最便宜的保费才几块钱,如果生效的话,按照规定,必须要客户填写详细的资料,这一过程中,很多保险公司会与一些商家进行捆绑销售,一方面“免费”吸引消费者购买捆绑的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则可以以合法的形式获得消费者的个人资料和消费习惯。“这些便宜的意外险费用都从保险公司的营销推广费用中出,成本很低,但是掌握了这些个人信息,便可以进行车险、寿险等利润较高险种的推广,相比之下,这些成本的付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小魏告诉记者。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