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消费维权

茅于轼:北京地铁应涨价 未来可能城市道路也要收费

茅于轼:北京地铁应涨价 未来可能城市道路也要收费

2014-01-22 08:44:16

来源:央广网财经

微博截图

    对于备受关注的北京地铁调价问题,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表示,现在的地铁价格完全不能补偿成本,亏损的部分靠国家补贴,其实质是别人通过纳税来补贴做铁的人。

    目前我国的税收主要是靠消费,穷人、富人都在交税补贴坐地铁人,而坐地铁的未必是穷人,不坐地铁的穷人也没有享受到补贴。茅于轼认为,即使这是对穷人有利的补贴也不合适,而应该给穷人货币补贴,由其自己支配。但同时他也指出,这种补贴方式的困难在于如何瞄准真正贫困的人。

    茅于轼建议尽量减少免费,消费的钱应该由消费者自己支付,除非收费有困难。例如高速路收费,而城市道路不收费,实际上城市道路要贵得多,应该收费,虽然现在无法实现,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变。如果能做到用路就收费,就不会有堵车的问题了。但是,对收入者,也要进行补贴,这才是最合理的结构。

    去年11月,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工作方案》,提出将制定高峰时段票价差别化方案,并择机出台。《方案》提出,通过价格杠杆分散高峰时段客流压力,降低大客流风险。这意味着,从2007年以来的北京地铁“2元时代”即将终结。

    随后,北京相关部门负责人解释,目前还没有确定的调价方案,包括“仅高峰期调价”、“普遍调价”、“按里程计价”、“有涨有降”等多种调价方式,都仍在分析、比较、研究之中。

    消息一出即引发各界热议。很多网友提出,在北京高峰时段非常拥挤的13号线、5号线、4号线、八通线等线路,上下班的潮汐性客流特征非常明显。高峰时段票价差别化方案对“刚性”的客流只能徒增经济负担。也有专家支持提价,认为北京的低票价导致大量人利用地铁出行,不管有事没事。而且北京2013年补贴公共交通超过180亿公,地铁占了很大的份额。这里补贴了180亿,可能在医疗或者养老上就减掉180亿,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是不行的。

    在上周召开的北京两会上,“北京地铁票价拟涨价”也成为委员关注的热点。有委员建议地铁先试行早晚高峰4元票价,再根据上班族、学生、低保等群体出台相关优惠和补贴方案,并相应完善公交车票价;也有建议按距离涨价,6元封顶。

    16日下午,在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顺义代表团全团审议后,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征求意见稿四五月出台,最终政策将于年内出台。

    “现在坐400米和最多坐88公里都是2块钱,这不符合财政规律,也不符合价值规律。”李士祥说,“地铁票价调整涉及两三千万人的利益,不是我们坐在屋里定一个数,拍脑袋就行了。现在每天1000多万人坐地铁,800多万人坐地面交通,这么多的人,价格改革后,会是什么导向?是吸引了更多的人坐地铁,还是地上地下均衡了?这些都要算账。但可以说的是,绝不拍脑袋,绝对要赢得多数人的赞同,这是我们进行价格改革的前提。”

    世界上最便宜的地铁

    北京地铁实行单一的2元票制。乘客花2元买张车票,走进北京276座运营车站的任何一座,就能在17条线路中任意换乘到达国贸站,不管坐多久,换乘多少站,票价都只有2元。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说,“我们公共交通的票价,太便宜了。”

    这样的票价不仅是全国最低的,甚至全世界也算得上是低的。以上海、广州为例,目前上海地铁6公里以内3元,之后每10公里加1元,最高票价为11元。而广州起步4公里以内2元,4至12公里范围内每递增4公里加1元;12至24公里范围内每递增6公里加1元;24公里以后,每递增8公里加1元,都远高于北京地铁。

    市交通委运输局副局长马伯夷公布了一组数据:高峰时段通勤出行乘客的比例达到61.7%,公务出行比例为11.8%,生活类出行比例为26.5%。

    “从我们的数据来看,北京高峰期非通勤比例偏高,比上海、广州都高。”郭继孚说,“确实还是有一部分不必要高峰出行的人在里面。”

    “地铁应该满足较长距离的出行,中短途应该由公交出行承担,一站两站也挤公交车?这种应该骑自行车的。”郭继孚说。

    根据北京市交通运输管理局轨道处负责人张文强的数据,乘坐轨道交通距离在6公里以下的人占15%左右。而一般来说,10公里以下的短距离出行由地面公交承担较为合适,北京的地铁承担了太多短距离出行功能。此外,低票价将本来应该骑自行车或是乘坐公交车的一部分人吸引到地铁上来。

    调查:近四成受支持涨价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北京益派市场咨询有限公司,对2282名北京市民进行的调查显示,对于地铁涨价,36.1%的受访者支持,52.8%的受访者反对,12.7%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受访者中,53.1%的人平时将地铁作为主要的出行工具。25.5%的人一般坐地铁是长途,26.5%的人乘坐短途,45.8%的受访者长短途都有。对于坐地铁出行的目的,“上下班通勤”位居第一(57.6%),其次是“购物、游玩等生活出行”(22.6%),第三是“单位、公司办事”(16.1%)。

    调查显示,在目前4种价格调整方式中,最受受访者青睐的是“仅高峰时段涨价”(23.3%),其次是“分段计价”(22.2%),排在第三位的是“票价普遍上涨”(16.0%),排在最后的是“高峰时段涨价其他时段降价”(12.8%)。还有26.1%的受访者直言最理想的方案就是“不涨价”。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