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春城晚报》报道,日前云南滇池东岸盘龙寺闭门谢客,僧人在寺门张贴告示称,因晋宁县及晋城镇政府要将盘龙寺商业化、公司化,扰乱了盘龙寺的正常秩序,寺院决定暂关山门。游客只能在盘龙寺大门口烧香。(《京华时报》)
寺庙商业化早已是司空见惯的市场行为。诸如少林寺、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等佛教圣地,也具以在资本市场翻云覆雨被人们熟知。这些文化名胜的上市,背后总有地方政府打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旗帜助推。通过商业化包装,为地方经济注入了不少“干货”。
笔者认为,通过商业包装,让一些文化名胜古迹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倒也并非不可。通过资本的参与,对文化传承与发展或有助益。遵照市场和社会需求,在原有文化传承的基础进行新的发展,是对文化的更好保护。
但也应该关注,文化古迹之所以能够被商业化,与其本身具备的文化独特属性相关,最终的落脚点是传播文化古迹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基因。也就是说,寺庙的商业化包装,最终必然要给社会传递出某种可以被发扬、发展的文化特质。而且,商业化包装不能只为了金钱,更有“公共利益”蕴含期间,或者说,商业包装应该为文化传承与发扬这一“公共利益”服务。此外,还要留心文化传承人的心理接受程度,没有传承人的文化,是无本之木,想包装也难有作为。
同时,商业化如何具体操作也值得思量。当地政府官员言称,寺院忽视盘龙寺上世纪80年代恢复重建是以政府主导建设的历史,长期以来不认可相关管理模式,导致僧人将寺院的大门关闭。笔者以为,即便恢复重建以政府为主,也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想当然寺庙商业化包装。须知,保护文化古迹是政府应尽职责,而对寺庙进行商业化包装,却必须符合僧人的意愿以及盘龙寺的佛教文化特质。试想,公司化后,市场效益如何回馈寺庙?公司利益如何分配?寺庙的正常运行如何得以保证?
因此,商业化盘龙寺必须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