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咱们谈到这里,先稍适休息,相关的话题咱们进一段广告,广告回来,咱们继续和刘老师一起来探讨。
安东:刚刚在节目的开头咱们就提到了,说学术打假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之所以打假不是新鲜事,因为造假的案件也是比比皆是,刘老师就以咱们往前追述,历史上来看,您刚才也提到抄袭事件实际上在历史上是层出不穷。
抄袭事件在历史上层出不穷
刘申宁:对,过去抄袭应该说在历史上早就有,唐以前的文字比较少,我们研究的不足,宋以后,宋朝以后的很多著作,包括一些知名的著作,都存在着抄袭。我在二十年前,曾经研究过《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我统计过,从宋以后,《孙子兵法》有328个版本,不同的版本,历朝历代都有很多的研究。把这些版本,你大致的翻一下,不用仔细的读,你就会发现这三百多个版本,实际上都是在抄,抄来抄去,唯独偶尔的加上一点点自己的东西就在哪一个个别的注释上,有一点,其实很多注释有时候也是抄的。所以《孙子兵法》的研究,可以说,从宋以后,有大量的研究,大量的版本,但是抄袭的内容是很普遍,绝大多数的内容是在抄袭,所以很有价值的,关于《孙子兵法》研究的著作并不多,不要看它的版本很多,但是并不多。
过去古人有一个特点,比如说我有钱了,我需要买一个名声,我雇一些枪手来给我做一部书。但这部书是你写的,但是你不能署名,署我的名,我给你钱,这样的情况在古代是有的,而且还经常可以看得到,这样的书当然也就没有多少学术的价值。在历史上,有一些大的学者,实际上也抄袭,这个抄袭比如说清代干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戴震,这是很有名的大家,我们现在讲清代干嘉学派是以戴震为代表的。戴东原他也会抄,在他出的一部《水经注》,后来人就把它考证出来了,也是抄别人的。那么我就想,戴震如果去抄别人的东西,只能说明他对别人这个研究非常欣赏,应该说这个书原来的作者应该说很多地方是获得戴震的赏识,不然戴震抄他干什么。
所以说过去只要把书出来,你就看书就行了,你没有发言权和谈意见的权利,你只有吸取书当中知识的权利。所以真正能看出来这部书是抄谁的人,那得功力相当的深厚,而且对研究的学科和领域非常的精通,记忆力要超强的好,这样才能考定出这部书抄袭的来源。今天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了,因为电脑的发明,搜索引擎的出现,所以大家在网上可以很容易的把你所抄袭原来的著作和文章找到。一对比,就非常容易找出来,所以过去很不容易办的事情,今天变得很容易办了,而且媒体上,很多介入这样的事情。所以历史上一直到今天,应该说绵延不绝,一千年来可以说绵延不绝,这个事情不是今天才有,历史上很早就有。
安东:没错,您说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发现抄袭的方法已经变得简便多了,可是咱们看到抄袭之风,也似乎没有灭绝过,您觉得当今社会,到底是哪些因素助长了这些风气?
当今社会助长抄袭之风的因素
刘申宁:在今天的社会之所以抄袭,这种情况不断的出现,我觉得有很多原因。首先第一个,学界太浮躁,学界现在变得跟政界一样,然后拉山头,搞宗派,你和我是一帮,我和你是一派。所以大家形成了这样一种利益关系,学术本身的追求真理,追求学术这样一种精神反而被放在一边去了。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学术有很多的小圈子,什么什么学派,或者是师生关系,这里面有很多功利话的东西在里边,包括我们现在写书评,很少有批评的书评出现,几乎都是众口一词的表扬,都是赞扬,都是追捧,擦鞋的书评,这种学术界的风气已经有好多年了,这些年来这些风气的变化,带坏了学界。
第二个因素,我们现在这个体制也有问题,现在所有的学者,不管是教授,还是什么,你在一个学校担任教授,你要承担任务,而且现在学校对学术科研成果,也采取了GDP化的衡量办法,你发表了多少文章,发表是什么级别的文章,这取决于我给你什么待遇,取决于你能拿多少奖金,取决于你能不能升级,取决于你能不能申报政府津贴,都和这个东西挂钩。当利益和学术挂钩的时候,学术已经不再是学术了,它被利益牵着走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人愿意再去干“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的事情了。过去是坐十年冷板凳出一本书,现在是一年出十本书,这样的短平快产生的学术泡沫,你说不抄袭,他有什么办法能编出那么多话来,所以这个问题,客观上,也和体制有很大的关系,不解决这个问题,想根本解决这个东西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