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制度规范化势在必行
6月21日时代周报专题报道《华人知识圈呼吁处理“汪晖事件”:走向学术大国的必经之国》,采访了华人知识界十多位学者,核心观点是:呼吁清华大学成立一个独立的学术调查委员会,认真调查汪晖涉嫌抄袭事件,作出客观公正的处理,或者还汪晖一个清白,或者严肃处理抄袭错误,取信于公众,平息网上过度激烈的争论。
不久前,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也被人指出论文中有抄袭,朱学勤随即向复旦大学校方主动提出调查申请,该校学术委员会已启动了相应程序。几天后他更表示,如果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查出自己的《道德理想国的覆灭》有问题,自己将主动上交博士学位证书,并辞去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职务。
而与汪晖相关的学术调查行动迟迟没有启动。
同时呈现三方意见
7月7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一封由63名中外学者联合签名的公开信(在本报道中称 “呼吁成立调查委员会信”)。这封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大学的信称:“事件发生距今已3个月,其间不断有学者呼吁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大学组织调查委员会,但是至今未见回应。汪晖对上述批评迄今也没有任何回应,但他曾表态,希望能由学术界内部来解决。为对汪晖教授负责,澄清这一争议,结束莫衷一是的状态,走向良性循环,我们支持熊(丙奇)、林(毓生)二位的建议,联名要求中国社科院和清华大学迅速答复,履行职责。我们也同意易中天的主张,在组成调查委员会时,应邀请贵院、贵校之外的学者乃至海外学者参加,公示委员会名单和调查结果。我们同时要求,调查结论以及各委员投票意向最终能公布,以示公开、公正,接受公众监督。”
“呼吁成立调查委员会信”的签名人员中有董健(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郭世佑(中国政法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何蜀(红岩春秋杂志退休编审)、刘绪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陆谷孙(复旦大学英文系教授)、吴中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向继东(湘声报编辑)、张隆溪(香港城市大学教授),以上学者接受了时代周报的采访。
7月9日,凤凰网发表一封由近百名海外学者联合签名的公开信(在本报道中称“没有发现汪晖剽窃信”)。这封致清华大学顾秉林校长与谢维和副校长的信称:“在这封信上签字的也有汪晖教授著作的译者,他们无疑是最熟悉汪晖教授的写作的。每位译者都检查并且复查了汪教授在过去三十年中著作所采用的大量参考书目的注释。他们当中没有一人发现有任何剽窃的现象─不管我们多么宽松地定义剽窃这个词。”“我们可以证明汪教授的学术诚信以及他在国际亚洲研究中的重要性。”“汪晖影响了国内和国外的学者。”“当媒体文化针对一个特定的学者发起无端的攻击时,大学作为机构就被削弱了:合乎逻辑的下一步就是对大学本身进行攻击。”
“没有发现汪晖剽窃信”的签名人员中刘禾(哥伦比亚大学W. T. Tam人文讲席教授)、王斑(斯坦福大学威廉?哈斯中国研究与比较文学讲席教授)、严海容(香港理工大学教授)、白露(美国莱斯大学历史系Ting Tsung 和 Wei Fong Chao 亚洲研究讲席教授)等学者通过电子邮件答复了时代周报的提问。
为了确保时代周报的报道客观公正,在两封公开信发表后,本报记者在两份名单中各选择了十来位签名的学者,第一时间发出采访的问题。同时,本报记者向没有在两封信上签名的华人学者咨询了第三方的意见,陈方正(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名誉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前所长)、梁其姿(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讲座教授、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接受了时代周报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