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个小说是马原的《纠缠》。小说体现了作者在形式的迷狂之后把握当下现实的努力。小说以一个中产阶级城市家庭围绕遗产展开的各种争夺与纠缠 为中心,呈现了这个以金钱为中心的“最坏的时代”。小说试图以“形而下”的姿态贴近日常生活,这一点与他过往的小说大异其趣,甚至与复出之后的《牛鬼蛇 神》也完全不同,作品涉及城市生活的许多方面,机场、保险公司、法律条文等等,体现出马原小说难得一见的新意,但令人遗憾的是,他本人却仿佛与此有着一种 刻骨的隔膜,这位当年的“先锋派”作家似乎仍未从昔日的荣光中回过神来,他始终无法清晰地讲述一个故事,因而他一再声称的日常生活也终究变了味道。这便犹 如一个从来不屑于日常性的作家,突然有一天面对着如洪流般汹涌的日常生活时所展现的惊愕与无所适从。
当然,也有人声称这部小说“读起来真过瘾”,“是非常好读的作品”,但更多人还是刻薄地称之为“生活的‘段落大意概括’”。而事实上,这个“更 接地气”的作品,其情节设置和表现深度上的平庸和疲软还是一目了然的。尽管作品想竭力表达出现代生活的荒诞感,但他的刻意设计却并没有起到效果,那所谓钱 德勒式“悬疑”更是被遍布的“狗血”桥段无情冲垮。联想到此前并不成功的《牛鬼蛇神》,以及与《纠缠》如出一辙的《荒唐》,都无情地表明了“先锋之后”马 原的叙事窘境。
小说家当然是要用“谎言”来展现“真实”,但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虚构的“谎言”都能自动产生更高意义上的“真实”,也并不是所有的现实都是天 经地义的“真实”。无论何种叙述,虚构的还是非虚构的,寓言的还是写实的,古典的抑或现代的,作者的全情投入和饱含诚意的书写,才是文学自我更新的机遇所 在。作为与《第七天》《纠缠》形成对立的作品,在此有必要提及方方的那篇引人广泛讨论的小说《涂自强的个人伤悲》。这个作品以朴实的笔调热情讨论了农村青 年的个人出路问题,虽则为一部脸谱化,甚至略显隔膜的个人故事,但却可以从中从容读出一个阶层的整体面貌,它所深切反映的正是当下中国正在上演的悲剧故 事。因而“涂自强”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其个人的遭遇便与这个深切变动的时代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尽管小说本身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方方的这种写 作,也执着证明了文学在咀嚼一己之悲伤的同时,努力介入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文学总是在期待当下鲜活的现实经验,它理应包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人气蒸腾的现实世界,并积极融入个人真诚的感受与发现。因此,相 对于经典作家的圆熟但不接地气而言,我们其实可以更加期待当下更为活跃的“70后”、“80后”青年作家,比如徐则臣、张楚、弋舟,再比如更为年轻的蔡 东、孙频、宋小词,他们都在努力谱写无处不在的日常生活,敏锐观察着不断变动的现实世界,他们用自己的作品阐释个人所置身的这个时代,尝试着表现时代的难 题,表现人们内心的感动和期盼,进而展示世俗社会里的世道人心。这群随时代共同成长的年轻人,是未来讲述“中国故事”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