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大陆的剧作家罗怀臻作为论坛第一单元——大会演讲的第一位演讲人,他不讲大道理,而是通过已离开河南家乡的父亲一直拨弄手中的半导体想调试到河南的豫剧、母亲对淮剧艺术家马秀英的崇拜至极,以及自己因为去看表姐演出,闻到后台的油彩味道、听到戏曲的声音而被戏曲唤醒,女儿是在他戏曲作品的记忆中长大并也从事了戏曲事业的几个家庭故事,表达了自己对中华传统戏曲的爱和忧。罗怀臻在他“种植中华传统戏曲的当代记忆”的演讲中,动情地说到,戏的背后是家乡,是最纯正的方言,每一代戏曲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和情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记忆,记录着中国大家庭形成的谱系和各地域的语言。越是现代化、城市化,越要强调对地方民族文化的尊重。他担忧地说,现在上海的孩子普通话比上海话说得好,英文比中文说得好,方言的消失将会隔断中华文化的传统,为此现在上海已为孩子们在学校开设了方言课,我们就是要像种树一样地种植传统文化。戏曲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为有传承,传承使传统戏曲成为地域文明的延伸,成为民众情感的慰藉,成为社会进程的缩影。罗怀臻的演讲既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他人。
台北市报业商会同业公会理事长林圣芬作为第二位演讲人做了题为“寻找中华文化、文创产业与传媒产业的三赢模式”的演讲。他把传媒产业比作中国古老传说中的牛郎,把广义的文化创意产业比作织女,二者之间,虽然情缘早具,可现实中却是若即若离,甚至比不上牛郎织女至少每年总可以在七夕时在鹊桥相会一次的情况。他认为两岸文创产业与媒体产业,除了根源相同,也同样拥有中华文化这个源头活水,这既是文创产业创意来源的灵山宝库,也是传媒产业依附、报道的重要凭借,中华文化就是连接媒体产业与文创产业的桥梁纽带。在新媒体时代,媒体不仅是报道者,也是整合者,又是主导者。来自香港的设计家靳埭强用绘画语言通过视频展现,讲述了香港的市井生活、自然风貌以及香港人的梦想。与会者看出了他作品中浓浓的爱港情感。来自澳门的教授戴定澄做了题为“澳门天主教礼乐文化及音乐生活”的演讲。来自大陆的画家梅墨生以“立足传统立场、弘扬人文理念、再造中华辉煌”为题,从中国文化的诞生谈到鸦片战争以来的文化走向与命运,其演讲充满了反省和批判的思考。第一单元最后一位演讲人是来自台湾的王信文,他从地域文化出发分析了台湾文创园区之认知缺口与营销策略发展。六位演讲人的话题可谓广泛、丰富、多样,这也正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互 动
寻根与梦想,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海峡两岸与港澳地区,乃至全球华人共同行动起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科技的大潮中弘扬、传承、创造、发展。真正做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中华民俗“和文化”这种千年以来生活方式与生存智慧传承下去,光大开来。真正做到坚守与自信、鉴别与扬弃、补充与拓展、交流与互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代表们达成了上述共识。讨论中间,与会者之间的“互动”成为关键词,有交流、有碰撞、有建议、有共识,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文艺家们,更有责任、更系担当的是在当下为推进中华文化认同,中华艺术审美的提升,以文化消费的合理推动,作出新的贡献,完成新的使命。会议最务实的表现应该是代表们责任与智慧的结晶——建设性的意见不可少。比如美术创作与理论组的建议是:中国书画、摄影艺术创作与推广,在今天大数据时代如何适应形势,焕发生命力,这是一个新命题;对今天中国书画文化的传承,重要的是在于艺术教育,希望有关方面作出相应的举措;要重视对敦煌壁画的保护与展示关系的有机处理;对古代壁画、中国画修旧如旧的修复与专业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整合海峡两岸与港澳地区的文化力量,让民间力量推动政府力量,在中华文化复兴的今天赢得更大的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