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来自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优质经验累积,来自人们与其内心、自然及社会长期对话的和谐感应。其中,环境、特别是所居住的城市——是文化孕育的重要场域,更是文化多样性生成的关键因素。因此,圆桌对话——文化与城市也是本届论坛的一个重要内容。来自内地、台湾、香港、澳门的四位学者专家从各自的文化视角,畅谈“人造城市、城市造人”的体悟与心得。
与会者认为,文化是城市的润滑剂,文化是城市的防腐剂,文化是城市的添加剂。这个排比句说起来很有道理,也有力量,若真能实现或者检验,绝不是看城市的表面,文化标签了城市的表现力和穿透力,文化的遗留和沉淀才是这个城市独特的人文气息和环境,城市只是个载体,最终得看这个城市的灵魂。
推 动
“根脉与梦想——中华文化艺术及其当代复兴”,本届论坛的主题较大,好处是议题广泛,思路开阔,话题丰富,视角多元,就像主办方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庞井君在闭幕式上总结的那样:论坛更像一篇散文,形散神聚,多个艺术门类,其学科背景、专业所长、艺术造诣虽然不同,但会议紧紧围绕共同关注的核心主题完成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论坛更像一幅画,一幅中国的写意画,因题目较大,涉及问题多,虽不能面面俱到,但达到了写意传神,小中见大,既有大写意,又有细腻的工笔画。论坛更像一个虫洞,通过虫洞跨越时空、跨越地域、跨越文化,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的穿越。
在总结发言中,庞井君用了三个关键词既概括了本届论坛的核心内容,也提出了思考。一是时代,中华文化的传承必须根植于时代,必须回答当代中国文化如何面对全球化,当代中国文化如何面对市场,当代中国文化如何面对全媒体视听文化时代,当代中国文化如何面对社会转型。二是转化,包括时间的转化,空间的转化和技术的转化。三是价值,提炼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并使其发扬光大。
每届论坛的成果都需要推动,对于有责任和担当的文艺家们,见与不见,都会在一起。
聚是一轮月,散是满天星。在分别的时候,大家依依不舍地道着再见,在桃园机场的安检口,不忘和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合了个影。再看这幅合影时,有点想台湾的同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