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1年至今,经历了六届文学艺术奖的评选,是上海独特的文化环境和丰厚的文化土壤,让大师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涌现。文化生态与人才的关系,或许是 “上海文学艺术奖”带来的最大启示。作为上海文艺领域综合性最高奖项,“上海文学艺术奖”凸显的是上海一以贯之的文化眼光和艺术选择,让人看到多种风格流 派在上海交流碰撞后产生的高峰。评选出的这些文艺大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很好的艺术精神,他们在创作中讲究精益求精的态度值得所有人认真学习。表 彰他们,对文学艺术创作,对城市文化,对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尊重这些获奖艺术家,学习继承优秀的文学艺术创作精神,是对文化的尊重,也是建设一 个良好文化生态的必要基础。
扩大文艺高原,造就更多高峰,从而更好地繁荣文艺创作,是本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的重要宗旨。与以往几届不 同,本届“上海文学艺术奖”首次推出“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挑选各个艺术门类具有出色才能和较大潜力的青年文艺家,为其度身定制发展计划,从而夯实上海 文艺发展的基础,建立名家大师勇攀高峰、青年人才不断涌现的文艺人才长效机制。
不仅是荣誉,更有示范价值
文坛艺苑星 光灿烂。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的评选过程,是上海文化实力的整体展现。担任评委的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这样感慨:站在一个高的起点上, “上海文学艺术奖”所做的,是为城市文化发展树立标杆——不仅是文学艺术的标杆,更是道德风范的标杆。24位获奖者,都是高雅和主流文学艺术领域的佼佼 者,他们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人格修为同样值得所有文艺工作者认真学习、努力靠近。
评委之一、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艺术家靠作品立身,作品靠独到思想和审美发现铸魂;艺术家们用创作回报时代和社会,而“上海文学艺术奖”则在全社会营造了一种尊重艺术、崇尚为人民创作的氛围,彰显了一条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走中国特色的文艺道路。
评委之一、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说,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城市都设立了文艺奖项,表彰文学艺术家对自己的国家、对自己的民族、对自己的城市甚至对 人类的文学艺术所作出的贡献。上海同样如此。这座城市曾经为现当代的文学艺术贡献过鲁迅、巴金、周信芳、袁雪芬这样的著名大家,还有王元化这样始终关注国 家时代命运的文学家、思想家,今天应该继续贡献一批文学艺术巨匠,彰显文学艺术对于未来的作用和价值。我们要通过文学艺术奖的评选,让人们看到文学艺术的 根本价值是作用于人的精神、灵魂和人格的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艺术奖不仅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同时也带有极高的示范价值,对后来的艺术家具有启示性的 标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