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视频网站制播剧迅速崛起,“一剧两星”政策出台,80后、90后群体的观剧口味在美剧、韩剧的影响下日新月异,电视剧市场环境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对电视台、电视剧制作方、视频网站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下,基于新媒体的大数据技术已经得到具有前瞻意识的影视精英的足够重视和尝试应用。大数据最为核心的魅力是发现规律和提供预测,如果应用 到电视剧的项目评估、投融资、班底组建、创作、营销乃至衍生品开发等领域,找到受众的观看规律和审美期待,那么电视剧的收视率、口碑和效益将大大提升。所 以,拥有海量而准确的大数据,可以为整个电视剧产业链的打造提供革命性的助力。2014年,包括爱奇艺、优酷等在内的多家影视制作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在完 成了一系列的战略联合之后,开始运用大数据介入产业发展,而大数据技术所带来的高收视率也在《爱情公寓》《不一样的美男子》等剧中得到彰显。
随着各路资本不断汇集电视剧产业,大制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单集制作成本的纪录被不断刷新,《离婚律师》高达150万元一集,《武则天 传奇》甚至超过300万元一集。这些大制作不乏品质高的优秀剧目,但也有很多口碑不佳的失败之作。这些失败之作大多是虚有其表的“伪大片”,投入很大程度 上被个别明星的片酬、宏大的场面、奢华的服装道具所占据,留给剧作本身的预算却很少。殊不知,大制作不只是高投资,高投资也未必能出精品。大制作最重要的 特点应该是大情怀、大视野和高品质,所以巨额投资不只要用在演员、服装、道具等画面上看得到的地方,更需要投入到导演、编剧等创作者在荧屏背后对故事内 容、思想内涵、价值观念的精工细作上,从而形成合力。倘若剧作艺术水准不足、主题思想偏颇,只倚重明星出演、华丽视效来提升作品卖点,长此以往本末倒置, 将使产业堕入明星出演价格虚高、创作奢华浮躁之风弥漫的恶性循环中。
《湄公河大案》《开国元勋朱德》等电视台的独播剧目或获得较好收视成绩,或在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使“独播剧热潮”成为2014年中国电视 行业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其实,这种播出模式在西方电视业流行已久。2005年,中央电视台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独播剧”概念,并播出了中国电视史上第一部 独播剧《宝莲灯》。仔细分析,这种独播方式拥有诸多优点:首先,这有利于电视台对制作成本的管控,从而降低电视剧的购买成本。其次,独播剧可以和电视台的 立台理念进行个性化对接,以凸显媒体的辨识度,锁定目标受众。如江苏卫视的“幸福中国”理念和湖南卫视的“快乐中国”理念,都在其各自的独播剧中有所体 现。再次,独播剧有利于打通电视剧和其他电视节目如综艺节目之间的壁垒,进一步提升电视剧与目标受众的关联度。如湖南卫视的“金鹰独播剧场”、江苏卫视的 “幸福剧场”、东方卫视的“梦想剧场”、浙江卫视的“中国蓝剧场”,都与各自的综艺节目形成呼应。出于自身战略及长期发展考虑,愈来愈多的各大电视台选择 独播模式,据业内人士统计,2010年以来,已有70%左右的省级卫视涉足独播剧,使独播剧逐渐成为各大电视台抢占电视剧市场的一招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