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是中外戏剧交流广泛、舞台亮点猛增、演出季频繁的一年。中国国家大剧院为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于4月启动了中外莎剧系列演 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于2月至3月和8月两次举办“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演”,中国国家话剧院于9月至11月举办“第六届国际戏剧季”,文化部对外演出 公司和北京市政府于11月至12月举办“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此外还有4月至5月 “林兆华戏剧邀请展”,7月至8月“第四届中国儿童戏剧节”,8月至9月“北京青年戏剧节”、“爱丁堡前沿剧展”,10月至11月“第二届乌镇戏剧节” 等,其间都汇集了众多中外有内涵、有创意的戏剧作品。
据北京演出行业协会统计,2014年北京各类营业性演出共计24595场,其中话剧类演出4519场,比去年增加5%;儿童剧类演出3134 场,其他类型及小剧场演出3200场。话剧、儿童剧、相声、杂技等语言类剧目,占演出总场次的67.8%。按观众人数统计,话剧类观众147.1万,儿童 剧类观众101.5万,其他类型及小剧场观众106.1万。这些数字背后,是院团发展和文化市场的良性互动,是各个剧场红红火火的演出场面,也是中外戏剧 交流的崭新景观。有专家断言,如今话剧的危机已经过去,在各个艺术门类中,其发展已经显示出良好态势。
关注社会现实的原创戏剧
在2014年,中国原创戏剧依然显示了关注民族历史、社会现实的特点。8月,云南昭通地震发生,云南省话剧院迅速作出反应,在两个月内就创作演 出了话剧《鲁甸72小时》,为观众展示一个大学生村官在危难面前自我选择、勇于担当,带领乡民走出死谷、走向新生的故事,它表现了一个年轻人特殊的成长经 历,也表现了震区内外合力救灾的大爱壮举。总政话剧团演出的《兵者,国之大事》,从和平年代如何加强国防意识的战略角度,直面部队军演中出现的只求规模壮 观、设计完成场面的弊端,表现新一代军人摒弃不良积习、坚持实事求是、打造铁血军魂的意志品质。
9月,由黄盈编剧导演的《枣树》在国家话剧院演出,这是一个反映时代变化和市井人情的戏剧,北京老城区的大杂院里,何大妈一家和老邻居们面临拆 迁难题,各自施展心机,而何大妈最割舍不下的是院子里老伴种下的枣树。时代的变迁、生活的甘苦,围绕着枣树的留存展开悠悠的离愁别绪。枣树作为一个老人的 化身、一种生活状态的象征、一种心灵依托的归属,富有意象美,也是全剧的支点。一院子人在搬迁之际对于枣树的情感,有浓郁的诗的韵味。此剧遵循现实主义的 美学原则,富有生活气息和表现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