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要清除贪念。人与生存环境的不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家庭的不和谐,身心的不和谐,归根结底是由于贪念。净化心灵,清除贪念。人心常清净,万物自和谐,人我自和谐,家庭自和谐,身心自和谐。道教从老子到庄子都强调知足,自足其性。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理念,万物由和谐而生。自然界通过自身不断的调整使不和谐达到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永远都会出现不和谐不平衡,而人的努力就是让它回归到和谐,使社会能发展行进。
黄海贝:如果就个人来说,我们如何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汲取精华,修身养性,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楼宇烈:人应该追求什么?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人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就要既不受物的约束,也不受神的约束,还自我以本来面目。人需要一定的 物质基础,在有了一定物质保障的前提下,还要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现代发展理念往往是满足人的额外的物质追求,从文明的角度讲反而是一种倒退。物质发展 了,精神也要发展,在发展精神文明的时候,传统文化可以给我们提供丰富的资源。
现代社会最缺乏的就是人文精神,最大的精神痛苦是做不了自己的主人。在自我无法解决的时候,又求之于神。但人的问题还是要人自己去解决,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儒家很重视个人的身心修养,修养就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养成问题,它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同时,儒家也看重个人内心的自觉性,认为修养是一个自觉、 自律的过程,也就是“克己复礼”的过程。“克己”,实际上是启发人们道德的自觉性,要明白自己处于什么等级,并且遵守自己所属等级的礼仪规范。只有“克 己”以后,人们才能够自觉地恢复“礼”、维护“礼”,能做到这点就是“仁”。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儒家倡导要做一个“大丈夫”,《孟子》里讲要成为“大丈夫”,基本的条件有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大丈夫”的品格, 也是儒家做人的根本准则。我曾经把儒家的价值观念简单地归纳起来,就是要“见义勇为,见利思义,舍身取义”,也就是说要在奉献中实现自我,实际上这就是怎 样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问题。儒家的思想从治国到处理人际关系,一直到个人的生活态度和修养等方面,都有一套非常周全的理论。
最后,我想用《礼记》里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可坐而论道,关键是要知行合一,在“笃行”上下功夫,从自己个人基本道德做起,为塑造个人的品格、为塑造国家的品格而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