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在不断地进行着,互相融通是一种交流,互相冲突其实也是一种交流。交流是一种文化作为主体去吸取另一种文化 中对自己有益的营养成分来丰富和发展自己。正因为如此,我认为不同文化进行交流时,是不能没有主体意识的,否则就会出主而入奴,就会沦为其他文化的附庸。
我们现在虽然高喊要保护、传承、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但如果我们没有树立起一种文化的主体意识,那么,我们这样去保护它,反而会使它丧失本来的 民族特性。尽管表面上做得轰轰烈烈,结果——用一句现在时髦的话来讲——反而是解构了我们的传统。树立这种主体意识,就是要强调以我为主,而不是去迎合时 代,迎合现代人的欣赏趣味;就是要认识到我们传统中有这样一种样式的文化形态,不管是艺术,还是其他什么,总之,有这样一种样式形态存在。
近代著名学者龚自珍在研究春秋战国历史时,总结了一套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要灭掉一个国家,首先要灭掉它的 历史,让这个国家的人民都不知道自己国家的历史了,那么还有这个国家吗?没有了。所谓“灭其史”,也就是灭掉它的文化。你釜底抽薪地把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 都改掉了,它的人民连自己国家的文字都不认识,连自己国家的文化都不知道,还会认同它吗?一个不认同本国文化、文字和历史的人,你让他爱国,他爱得起来 吗?
黄海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您特别看重其中的“和谐”,您认为和谐是属于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念,但也应包括社会甚 至个人。和谐是古今中外共同追求的价值观,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都很重视和谐。天地万物、人类社会、家庭个人都离不开和谐。为什么?
楼宇烈:从字面上分析,“和”字古已有之,见诸甲骨文经文。“和”强调分寸,度,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曾有人从字体结构上对“和谐”做过一个通 俗的解释说:和,一边“禾”一边“口”,意味人人都有饭吃。谐,一个“言”一个“皆”,意味大家都可说话。此解亦饶有趣味。《论语》有言:“礼之用和为 贵。”《尔雅》解释:“谐,和也。”和与谐其实是同义字。
和谐,本质是平衡。自然界的一个根本规律是平衡。《中庸》里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是种最高的德行,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实践原则。
和谐,是对立统一。《国语·郑语》里提出:“和实万物,同则不继。”《论语》里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是单一的,和是相辅相 成的。《管子》曰:“和乃生,不和不生。”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可能是单一的。和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反相成。和从哲学角度就是兼容并包,多元并存,而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均匀平衡。
和谐,是生命之本。离开和谐就没有生命,无法延续,无法健康存在。和谐使天地有序,万物多彩。自然本身是在调整平衡中发展,万物冲突下可见平衡本色,有些自然现象也是自我调整取得平衡的表现,万物是相生相克的。
和谐,需遵守伦理。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身份,一个身份就是一个类别。不同类别有不同言行举止的规范。伦理是处理各类不同身份的人之间关系的道理。要达到社会的和谐,天地万物的和谐首先要遵守伦理。伦理的核心是敬畏。
和谐,需尊重自然。宇宙、社会、人、自然是共生的。人不应该干预自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要学习天地的品德。《老子》曰“生而不有长而不宰”,包容一切而不是想着去主宰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