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常常讲,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是一种伦理的文化。这种看法有其片面性,只看到礼教而忽略了乐教,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重视乐教的。中国的文化 是艺术的文化。中国有许多的艺术形式,单从文学上讲就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从音乐上讲,一直延续下来的就有琴、棋、书、画,如果继续上 溯,还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些都是我们艺术宝库中的精髓。
比如古琴和昆曲。中国的古琴是世界上流传至今的弹拨乐中最古老的一种乐器,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而昆曲可以跟印度的梵剧、希腊的悲剧、日本 的古典戏剧“能”相提并论,并较它们更胜一筹。对于乐教,孔子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通过乐来完成对一个人的培养,把乐看成 是人格的最高境界。
在中国,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紧密结合,使得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常常也是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讲“真善美”,“真”是对知识、真理的 追求,“善”是对伦理、道德的追求,“美”就是对艺术境界的追求。中国人不仅讲“天人合一”,也强调“真善美”的统一。道德的追求和艺术的追求在极值点上 是完全融通、合二为一的。有人说,中国人的生活是艺术的生活。总之,中国文化渗透了一种追求艺术境界的艺术精神,礼乐教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不过要懂得中国文化的精神,直接由“道”入手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道”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很难理解,而由“艺”入手就比较容易。很多人都 喜欢欣赏中国的古典诗词,我们读诗的时候,不要仅仅停留在诗的本身,还要看一些诗论、词话,这对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是十分有帮助的。
黄海贝:我是个古琴爱好者,您将古琴看作是礼乐教化中有标志性和代表性的一种乐器,为什么?
楼宇烈:《礼记·曲礼》里面讲到《士无故不撤琴瑟》,士人不能随随便便地撤掉琴或者瑟,因为琴和瑟不仅仅是外在的表象。陶渊明在墙上挂上了一张无弦琴,他有这样一种观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只要能够领会、享受意趣,又何必非弹出声音来呢?
琴棋书画四者中,为什么琴排在第一位呢?东汉有一部文献叫做《白虎通义》,是汉章帝召集的一次会议的记录,是把儒家的一些治国和人生修养的理念 规范化、制度化的一部文献。它讲到琴的时候说:“琴者,禁也。禁人邪恶,归于正道,故谓之琴。”琴就是禁、禁止,它能禁止人的邪念,使其归于正道。这应该 是中国古代对于琴的作用的一个基本认识,也是一个共同的认识。汉代文学家蔡邕在《琴操》里讲:“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 也。”“反其天真”,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回到它本来的面貌,也就是说琴是用来恢复人的自然本性、防止其流于邪淫的,是用来修身养性的。同样,其他艺术形 式也都起这样的作用。
黄海贝:您一直提醒我们要有一种文化的忧患意识。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文化也在向全球化发展。当今世界上一些强国的强势文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 其他国家的文化,我们怎样在与强势文化的交流中,保持一种清醒的文化主体意识,既汲取对方的营养,又不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维持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独 立性?
楼宇烈:我一直主张要对文化发展进行认真的研究。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对文化发展进行总体的战略性的思考,那么这个国家的文化发展肯定是无序的、混 乱的。现在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文化发展的战略问题,美国有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的专门机构,欧洲许多国家也有,亚洲像日本、韩国也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