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物化越来越严重、人越来越可能沦为物的奴隶的情况下,人文精神是我们现实社会迫切需要的一种精神。
黄海贝:中国的品格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由儒、释、道三教组成的。请您谈谈它们三者的主要精神。
楼宇烈:儒、释、道三教都是提倡人要反省自求、提升自我。
儒家思想,或者叫儒家文化,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说是处于主体的地位。儒家讲求天时地利人和,提倡自己创造,而不是坐等。儒家最核心的一 个理念就是:只有自己做好了,所有的外力才会辅导你,即所谓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强调自己品德的提升才是根本。儒家认为“尽己之心”就能“尽物之 心”,然后“参天地之化育”,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自身和各种关系得以和谐发展。儒家还秉承“守常明变”的思想,即认识到事物都有它的 原则或者根本的规律,但是应该在特殊的情况下灵活地处理这种规律。在儒家那儿,就被称之为“经”和“权”的关系,“经”的意思就是原则、规律,“权”就是 权变、灵活。
佛家讲人的一切烦恼、痛苦都是人自身造成的。从根本上讲,佛教是用来治心的,除去贪、嗔、痴之心,佛教把它叫做三毒(一切的苦都来源于这三种 心)。还自我以本来的面貌,尊重人的心性。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很好地融入中国的本土文化,就是因为它提倡内省,反求诸己。强调佛就在你心中,即心是 佛。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而不是去向外求。成佛不能靠别人,别人只能帮助你,但不能替代你。你得靠自力,也就是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来使自己得到解脱。 这点与儒家,和中国文化的内向精神正好契合。
道家认为,要遵循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不能以个人的意愿去随意改造,强调自然无为。不单是对自然,对他人也应该尊重,使其按本性去发展。只有按 本性发展,才能达到最充分、最完美的状态。道教也强调反省自己,不干涉他物,因势利导。道家是遁世的,很多学道之人有躲避现实的行为。如果我们正确领会了 自然无为的思想,对调整社会关系和个人身心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特别是道家旷达的精神,很多事情看得开,放得下,中国人都是非常旷达的。
儒、释、道确实是中国文化里鼎足而立的三个支柱,一个鼎至少有三只脚才能站得住,缺一只脚都不行。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明白 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特征。三者既有不同的一面,又有相互贯通、相互影响的一面。这三种思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来支撑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时,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存在于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家伦理中一些封建糟粕。作为一种几千年存在过的、而且有着广泛深刻影响的历史文化,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它就有可能死而不僵、沉渣泛起。
黄海贝:礼教是伦理教育,乐教是艺术教育,您特别看重礼乐教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为什么?
楼宇烈: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它是人文的文化,体现出一种人文的精神。那么,这种人文精神是怎样养成的呢?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礼乐教育。
中国文化的精神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伦理的精神,一个是艺术的精神。二者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礼是用来规范人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即“别异, 明分”,确定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就是建立社会秩序。而乐,按照传统的说法是用来“统同、合群”的。通过乐教使不同等级的社会达到和谐一 体。人们通过乐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情感,通过乐来交流,从而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