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程度上,诗歌借助自媒体平台在公共空间的传播有利于诗歌接受的大众化。但是,自由和开放的以个体为主导的自媒体很容易导致信息泛滥和失衡。 微信平台的诗歌传播也面临着危险,那就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筛选、甄别和编辑机制而导致良莠不齐、泥沙俱下(比如对“废话体”、“口水诗”、“乌青 体”、“脑残体”诗歌的不良传播)的现象。结果不是让人们离诗歌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诗歌的亲和力和它在一定范围内的独立性和纯粹性并不矛盾,它在受 欢迎甚至在“流行”的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来自日常却又高雅的诗意,对诗歌的阅读不能完全置于功利性的目的之上。自媒体平台同样应该营造一个健康的诗歌传播环 境,让更多的人读到更多具有正能量的好诗,也让“诗人的诗”和“大众的诗”相互补充、彼此打开、平行发展。
诗人与校园:诗歌教育与普及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专门提到传统的诗歌和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自新诗发轫以来,其传播大多局限于诗人和专业读者。 以至于有人问,孔子倡导的“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传统今天何以传承?还有人问,新诗产生100年了,为什么想找到一本属于孩子的诗集依然那么困难?新诗 创作和阅读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普通人的文化生活?
王小妮编选的《给孩子们的诗》、北岛编选的《给孩子的诗》、叶开主编的《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诗歌卷)的热销引发文学界和教育界对诗歌教 育与普及问题的反思。适合儿童阅读的诗歌选本以及相应的新诗教育(北岛称之为“新诗蒙学”)问题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由此,一些出版社纷纷推出各种诗歌选 本、语文教材,企图重建文学教育。此外,诗人与校园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诗歌教育和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比如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诗人与 教师、学生和批评家形成教学相长。此外,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实行驻校诗人制度,对提高大学生的诗歌素养有积极意义,同时,大学驻校诗人制度还应 该向中小学校园推广,因为诗歌的普及还要从基础教育做起。
主弦律、正能量、中国梦
2014年内涌现出大量的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高唱中国梦的诗作,主要集中于叙事长诗、长篇政治抒情诗以及组歌。
《诗刊》从2014年2月号开设“诗意中国梦”栏目,推出李锳等老中青诗人讴歌时代、赞美生活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力作。2014年是中央政府援 藏20周年,《诗刊》还推出专题“忠诚”,刊发援藏青年诗人陈人杰的组歌《极地放歌》,抒写西藏和援藏干部的艰苦生活,在真切抒写中国梦的同时通过组歌这 种利于大众传播、接受的方式,让读者重新认知边关对人的挑战以及军人的强大精神和正能量的感染力。诗与歌的融合不仅体现了时代精神,而且接续了诗歌和音乐 一体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