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带有宏大叙事的诗歌在抒写重大主题和为人民抒怀的同时,在诗歌的构架、想象力、修辞和语言上较为讲究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突破。与此同 时,同类题材的诗歌也存在着挖掘不深、空泛议论、浮夸抒情、缺乏生命体验的弊端。江苏少儿文化艺术促进会推出的“百首弘扬核心价值观新童谣”活动“以境融 理、以事蕴德、以趣扬荣”的特点产生广泛影响。此外还有中华诗词学会推出的“中国梦”2014中华诗词演唱会、“天佑德杯中国梦”诗歌大赛等。
2014年度,以抗战为题材的主旋律诗歌以及以“中国梦·强军梦”为主题的军旅诗出现了可喜的态势。军旅诗歌如何突破一般意义上的战争题材和模 式化的宏大历史叙事是其写作的难题。中青年军旅诗人对个人与民族、存在与死亡、当下生活和历史记忆的重新定位与思考使得这一类型的诗歌在呈现个体真实的同 时也实现了想象的真实、军旅生活的真实以及历史的真实,在表现时代主旋律和宏大主题的同时携带着生命体温、情感热度、思想深度、人文情怀和社会观照。这些 中青年军旅诗人在诗歌意境、思想纵深和诗歌美学方面也实现了一定的拓展。当然,军旅诗歌创作也出现了一些“短板”。军旅诗人刘立云在《铁马冰河入梦来》中 指出,当下一些军旅诗歌缺乏锐气和担当,缺乏有写作难度和精神难度的、以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为宗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撼动人心的大作品。
“诗歌与现实”的话题讨论持续升温
进入新世纪,诗人与现实之间的紧密关系使得诗歌的现实感、人文关怀、及物性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与此同时,诗歌过于明显的题材化、伦理化、 道德化和新闻化也使得诗歌的思想深度、想象力和提升能力受到了挑战。深入探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对于深入研究和解决当下诗歌写作中出现的种种切实问题,进一 步引导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引领诗歌写作的先声,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价值和诗学建设性。2014年“诗歌与现实”这一话题在整个文学场域中全面展 开,相关评论从诗人的写作身份、姿态、历史意识、现实立场以及现实生活和新媒体的挑战强调了讲述中国故事的困窘和难度。诗人如何在场而又离场,如何本土而 又世界,成为文学的美学问题,也成为重要的历史问题。
在第三届中国新诗论坛上,与会评论家就“诗歌与现实”的话题进行讨论。一部分学者认为,诗歌不能硬性而直接地与社会生活和公共空间发生关系,而 应该保持其独立性和纯粹性。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新世纪以来的社会现实以及新媒体的发展对写作和评论的“现实性”提供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写作的现实性成为 不可回避的话题。在第四届中国诗歌节诗歌论坛上,来自大陆以及台港澳地区的诗人和评论家紧紧围绕“梦想与现实”这一主题讨论新的历史条件下诗歌与当下和现 实的关系,诗歌如何反映时代、承担现实、深入生活。第八届天问诗歌艺术节以“让诗歌发出真正的声音”为主题,研讨当下的诗歌生态、诗人面对社会现实的责任 感。此外,诗学专着《个人化历史想象力的生成》《新世纪诗歌精神考察》《阅读的姿势:当代诗歌批评札记》《当代诗坛“刀锋”透视》《自由的诗》都对诗歌与 现实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学理思辨和现象分析。欧阳江河认为,诗歌不应该像其他“媒体写作”一样被文化和现实、市场等消费而成为“风格化景观”,应该具 有痛感、尖锐性和现实性,应该对时代做出更复杂的观照,诗歌写作应该有宽广性和深度。吉狄马加在《诗歌在当下现实中的作用与诗人的使命》中认为,全球化时 代语境下,诗人担负着建设人类精神家园、抚慰人类干枯绝望心灵的重要作用和使命,诗人是民族和时代的良心。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应该做一个行动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