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注新近诗歌写作与现实关系的同时,诗歌理论和批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新诗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如何能够取得公信力和大众共识度的问题。当下诗歌 写作和诗歌批评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一方面是乡村写作和城市写作的等量齐观,关注现实题材的诗歌大量涌现,并引起社会广泛的认知度,但也因为缺乏对现 实的深入理解和诗歌的转化能力而导致类型、平面和浮泛。另一方面是诗歌批评和理论研究的自说自话,缺乏对当下诗歌写作现象的深入透彻的梳理、反思和总结, 空泛地谈论诗歌美学,套用西方文论,对诗歌历史的掉书袋式的研究。2014年突然辞世的陈超的最后一本专着《个人化历史想象力的生成》强调,诗歌研究应该 对现实问题予以关注和介入。在陈超看来,诗歌批评和诗歌写作一样都应该深入当代、介入当下的“噬心主题”,而深入当代和介入当下的方法则是“个人化的历史 想象力”和“求真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