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
获奖或因其背后的政治背景
“多样性”已经成为如今瑞典学院的评委在选择获奖者时不成文的公认标准了,而这届的获奖者最大的亮点,不仅在于她是一名女性以及她来自前苏东国家,更在于诺奖把桂冠颁给了一位进行非虚构作品创作的作家。上一本非虚构类作品获得诺奖已经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情了——1953年丘吉尔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获此殊荣。
但是这位白俄罗斯女记者的非虚构作品是否达到了上述这样的高度?文学评论家陆建德认为这有待时间检验,“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一个写非虚构作品的记者,我觉得是很奇怪的一件事,难道说以后写新闻的记者都有机会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了吗?这种争议性太大。”他认为,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得奖,和她是白俄罗斯作家的身份有密切关系,“通常诺奖评委目光如果转向俄语系作家,就会特别关注这个人和当时政府的关系。只要说到东欧、俄罗斯或者白俄罗斯,背后有隐隐不能言的政治背景在起作用。”
伴随着或许又将到来的新一轮诺奖文学阅读潮,陆建德希望中国读者在好好读过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后,再去评判她是否是一个能匹配诺奖的作家,而非只是被作品主题的宏大性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