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简单而机械的事实而言,人脑海中的那些模糊的情感、传言和印象其实更接近事实真相。为什么要重复那些事实——正是它们掩盖了我们的情感。令我着迷,念念不忘的也恰恰正是这些情感的演变历程,以及从人们在谈及这些情感时无意中表露出来的某些事实。我尝试着去寻找这些情感,然后把它们收集起来,加以保护。 ——阿列克西耶维奇
昨晚,瑞典文学院宣布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现场宣读的授奖词这样评价阿列克西耶维奇:“她复调式的写作堪称纪念我们时代苦难与勇气的一座丰碑。”
就在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前,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西耶维奇一直稳居赔率榜首,成为最大热门。阿列克西耶维奇,记者,散文作家,擅长纪实性文学作品。1948年出生于白俄罗斯,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已出版的著作有:《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死亡的召唤》、《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等。其著作相继获得1998年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9年法国国家电台“世界见证人”奖、2006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等奖项。就在昨天,阿列克西耶维奇开通了个人社交平台,她本人说:“我今天才开的推特,多么有趣。”
作为一名记者,阿列克西耶维奇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记录了各项重大事件,如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以及切尔诺贝利事故。
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反应堆发生爆炸后,阿列克西耶维奇用三年时间采访了这场灾难中的幸存者:有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救援人员的妻子、有现场摄影师、被迫撤离的人、重新安置的人……在《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一书中,阿列克西耶维奇向世人呈现这个“中毒”世界里的惊人事实。每个人不同的声音里透出来的是愤怒、恐惧、坚忍、勇气、同情和爱。为了收集到这些第一线证人们的珍贵笔录,阿列克西耶维奇将自身健康安危抛之脑后,将他们的声音绘成一部纪实文学史上令人无法忘记的不可或缺的作品,并藉此期盼同样的灾难绝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