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外界对她的关注都不多。首先,其作品数较少,目前不超过10部,无疑显得单薄;其次,她的作品在西方世界影响力不大,普通读者对她了解甚少,难以做出全面的评价;此外,身为一名纪实记者,其著名作品基本上是对重大悲剧性事件当事人采访稿的合集,更类似于“口述史”,作者个人的存在感相对较弱。
不过,自2013年以来,阿列克西耶维奇的作品多有瑞典语译本问世,包括今年推出的《最后的见证:失去童年的孩子们》,也为其竞争诺奖增添了不小优势。她的纪实作品在圈内一直享有盛名,《切尔诺贝利之声》还获得了美国国家书评奖。德国出版商与书商协会也于2013年授予其协会和平奖,称“她自己创造了一个将在全世界得到回响的文学门类,必将掀起证人与证词涌现的浪潮”。瑞典资深专栏作家梅·斯文森也公开表示,“她早应该得诺贝尔文学奖了”。
上一本非虚构类作品获得诺奖已经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事了——1953年丘吉尔以《二战回忆录》获此殊荣。20世纪以来,文学界一直对纪实性作品存有偏见,认为“纪实作家是二等公民”,“非虚构类——那是什么玩意,那不过是我们早晨喝的劣质饮料。它没有任何意义。”
但事情并非一直如此,每一种文学作品都有着自己对形式的追求,纪实类作品也绝不例外。或许,乘着多样性的东风,优秀的纪实类作品会重新回到诺奖的舞台。
年年“领跑”却最终“陪跑”的村上春树,今年仍未能结束“悲壮”入围史,最终与诺奖再次失之交臂。有评论认为,诺奖重人性深度、重创新,轻畅销和通俗,相比较而言,村上春树的作品过于通俗、流行、小资化。作为首次提名诺奖的“新人”,非洲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此前甫一入围便跃居诺奖赔率榜单第三位,成为本届极具竞争力的热门人选。此外,因美国20余年无缘诺贝尔文学奖而颇被看好的两位美国作家乔伊斯·卡洛尔·奥茨和菲利普·罗斯,共同上榜赔率表前十,但最终也无缘诺奖。 综 合
责编谈阿列克西耶维奇
客观的历史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