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消息传来,高莽展示他翻译的《锌皮娃娃兵》,扉页上的作家漫画像出自高莽之手。新京报记者 李昶伟 摄
阿列克谢耶维奇
从北京时间2015年10月8日晚上七点钟诺贝尔文学奖公布那一刻开始,俄语翻译家、八十九岁高龄的高莽家里的电话就持续处于占线状态。高莽最近身体不好,人消瘦了很多,但从七点钟到记者到他家的八点钟,电话一直没有停。今年摘得诺奖的这位白俄罗斯作家尽管近年一直是诺奖的热门人选,但真要论熟悉她作品的人,却并不容易找到。高莽是早期翻译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译者之一,大概也是见过、亲身接触过她的少数中国人。尽管疲惫,高莽说得知这个消息还是很高兴,“她这条路子,和别人不太一样。我觉得应该得。”
年纪大了,很多陈年往事已经记不起来。但高莽还记得见到阿列克谢耶维奇是八十年代末,在一个访华的苏联代表团中。高莽说,那时候阿列克谢耶维奇还很年轻,看起来只有三十多岁,是当时来的代表团中最年轻的一个,刚出了没几本书。
“我记得她特别朴实,话也不多,说自己写作是跟谁学习的,说自己没参加战争,写那些战争是怎么做采访的,很真实。后来我和她通过几次信,就是聊聊家常,说说她新写了什么东西。信已经找不到了,但我还记得是从欧洲某个城市寄过来的,信上还有她住的房子,在一个山头上。”
1979年12月,苏军入侵阿富汗,1989年2月戈尔巴乔夫命令从阿富汗撤军,这场战争打了10年,比卫国战争长一倍。高莽见到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那个冬天,并不知道她即将要写一部关于这场苏联境外战争的作品,也没想到自己会翻译这一本《锌皮娃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