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在中国转战南北、具有丰富战斗经验的部队,在朝鲜战争中屡立战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7月5日,在占领汉城的战斗中建立卓著功勋的步兵第4师被金日成命名为“汉城第4师”。7月23日,金日成发布命令,特别嘉奖金雄、李权武所率部队的贡献突出。7月26日至8月29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授予“近卫”称号的部队有7支,其中从中国返回的部队就有4支,即第18联队、第4步兵师、第6步兵师和第10步兵联队。此外,方虎山于11月15日被授予共和国双重英雄称号,详见《朝鲜中央年鉴1951-1952》。而获此荣誉称号的包括方虎山仅三人。第12步兵师被授予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51年5月2日)。
战争结束后,据不完全统计,回国的4万多朝鲜族官兵在战斗中牺牲的约30%,被俘的约20%,余下的约30%定居朝鲜,20%自战争结束至1957年陆续返回中国定居。举一例,1982年黑龙江省五常县共有45000多名朝鲜族,其中有209人为战争后返回中国的朝鲜族官兵。按人口比例估算,回到中国的朝鲜族官兵大概有10000人左右。1981年曾调查过返回中国的朝鲜族官兵,当时生存的大约有6000人。参见金中生:《朝鲜义勇军秘密入北》。
据朝鲜目前已公开的资料,到战争后期和战后,从中国返回朝鲜的一些主要领导人命运各有不同。除姜键(姜信泰)、张教德等在战争中牺牲,武亭因“不执行军令、战斗指挥不当、犯有军阀主义”,于1950年12月被撤职,1951年在平壤病故外,详见金日成:《当前局势和任务》,《金日成选集》,平壤:朝鲜劳动党出版社1954年。有关武亭病故前的一些情况,参见《金日成同志回忆录》。金枓奉任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长,金昌德任总参谋部干部局局长、总政治局纪律委员长,全宇任第5军团长、副总参谋长,池炳学任军团长,朴孝三任第9师师长、副总参谋长,李益成任总参谋部队列补充局局长,朴勋一任党中央农业部长,王之任任第6军团长、副总参谋长。朴一禹因“反党宗派活动”于1955年12月被罢免,《关于朴一禹的反党宗派行为》,1955年12月2-3日,《决定集》,平壤: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1955年。方虎山战后任人民军陆军大学校长,受朴一禹事件牵连而退役。详见金中生:《朝鲜义勇军秘密入北》。原朝鲜独立同盟的崔昌益(时任副首相)、尹公钦(时任商业相)、徐辉(时任劳动相)等人于1956年因“宗派事件”被免职。《关于崔昌益、尹公钦、徐辉、李必奎(LeePilKyu)、朴昌玉(ParkChangOk)等的宗派阴谋》,《劳动新闻》,1956年9月5日。
从以上历史考察中可以看出,中国东北朝鲜民族的出现,是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特别是日本在东北亚发动侵略战争造成的历史遗产,而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了东北朝鲜族双重国籍的特性,也构成了朝鲜族部队形成、改编和回国的复杂背景。在抗日战争和中国内战中,中朝已经结成革命纽带和情谊,这就使得朝鲜族部队在朝鲜需要的时候回国成为情理之中的事情。况且当时在中国东北的朝鲜人既然事实上具有双重国籍,那么他们在自己愿意的时候回到朝鲜也是合乎法理的。
目前披露的俄国档案证明,平壤第一次提出以武力统一朝鲜半岛是在1949年9月,但遭到莫斯科的严厉制止。1950年1月17日,金日成再次提出只能靠军事行动解决民族统一的问题,斯大林1月30日复电表示同意。因此,第一次决定朝鲜族官兵回国时(1949年4月),无论金日成还是毛泽东都没有要向南方发动战争的意图(那时美国还在南韩有大量驻军),平壤加强军事力量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南方的北进。第二次朝鲜族部队回国是林彪提出的,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战事已经结束,军队将要面临大规模减员,而朝鲜族官兵多有思乡情绪。那时,毛泽东和斯大林的意见还是一致的,都认为不能用军事手段统一朝鲜。尽管不久后斯大林改变了主意,但毛泽东直到5月14日,即第二批朝鲜族部队回国近1个月后,才知道斯大林已经同意了朝鲜的计划。因此,以朝鲜族官兵回到朝鲜为根据指责中国参与了朝鲜战争的策划是毫无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