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前,日本人已经到处开战,尤其是在中国境内,打得山河变色,兵源早就是问题,但仍然没在台湾征兵。这不是日本当局对台湾的优惠、照顾,而是对台湾人不放心。日本人总觉得,虽然已有几十年的殖民统治,台湾人的“中国人情怀”仍然深厚。既然主要的战争对手是中国,又怎么能放心让台湾人参加战斗。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让日本人再也无从犹豫。1942年4月,日据当局实施“陆军特别志愿兵制度”,开始向台湾人募兵。
在当时的台湾社会,许多“庆祝、感激”实施志愿兵制度的活动一度盛行,甚至出现台湾青年申请当志愿兵的热潮,还流行起“血书志愿”。这项募兵制度从实施到1945年废除为止,共募得陆军志愿兵5500人。1943年,日据当局又实施“海军特别志愿兵制度”,到1944年7月废止,募得海军志愿兵11000人。这样,募兵制共募得台湾青年约16500人加入日本军队作战。
从申请志愿兵的人数来看,似乎是百里挑一。1944年,在当时台湾的600万人口里,大约每8人就有1人申请当志愿兵。如果只看20岁到30岁的健康男子,几乎每2人就有1人志愿当兵。
除原住民之外,参加志愿兵的台湾人绝大多数是汉人,因此,“汉奸”的名称适用了。它可以用在那些写血书参军的人身上,用在那些在日军当中“英勇作战、尽职尽责”的台籍士兵身上。当然还有一种更干脆、过瘾的方法,就是将在日据时代还继续生活在台湾,为了生存容忍、接受殖民当局统治的所有台湾人通通称为“汉奸”。
如果愿意平心静气地回到史实,台湾人当年的“报名从军热”有几重原因:首先是生计,当时岛内生活困难、物资缺乏,谋生不易,从军对穷困子弟来讲是条生路。其次,当局强力鼓舞动员,造成一种“参军光荣”的社会氛围,许多人明知不会录取,为了敷衍应付,也报告申请志愿兵。在大环境下,周遭气氛逼使大家非有个姿态不行,“被逼表态”的类似情形咱们大陆同胞也不陌生。还有一个更复杂的原因,就是许多年轻人确实有一时的狂热。在每个社会,都得承认人的观念来自于从小到大的教育,在几十年的殖民统治之下,在“皇民化”的洗脑之下,台湾年轻人的身份认同发生错乱,认为当志愿兵,参加“皇军”是爱国的表现,是“岛民的最高荣誉”。跟日本本土一样,台湾也出现了“血书志愿”的风潮。
到1944年,战况更加吃紧,9月1日起,志愿兵制度被改为征兵制。1945年年初,日本在台湾实施全面征兵,役龄青年均征召入伍。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台湾人当日本兵的人数总共达到了8万多人,而充当“军属”、军夫的,更多达126700多人。为“大东亚圣战”而战死的台湾军人及“军属”,总计3万多人。
日本投降了,台湾光复了,台湾人热烈庆祝回到祖国怀抱。那些参加了日军的台籍士兵却突然发现,本在交战的“敌国”现在是张开怀抱的祖国。这些士兵有的后来被编入“国军”,去参加大陆上的“剿共”内战,有的又被俘改造,成为解放军战士,再经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他们的灵魂里到底发生了多少激荡,埋藏了多少秘密,是了解宝岛和整个民族的入口之一。(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