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长孙无忌看了看褚遂良,他们早已说好相互呼应,只要有一人出头,另一人马上附和。于是褚遂良当即站出来奏道:“皇后系出名门,也是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崩殂之际,曾拉着微臣的手说:朕现在将佳儿和佳妇托付给卿。当时陛下也在场,想必听得很清楚。臣没听说皇后犯了什么过错,岂可轻言废立之事!臣绝不会为了曲意奉承陛下而违背先帝的遗命。更何况,武氏曾经伺奉过先帝,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又怎么能瞒得过呢?倘若后人得知此事,将会做何感想?臣的这些话已触怒了陛下,所以臣甘愿领死。”
说完,褚遂良将笏置于阶前笏是官员手执之物,将它放下表示辞职一头向墙上撞过去,他的额头当即就裂开了,血流如注。
高宗见状暴怒不已,他喝道:“闭嘴!还不快退下!”
而武昭仪为了早点得知商讨结果,在四人进宫之前就已在旁边的帘后端坐。褚遂良说的每一个字都如同一把利剑,插入了她的心里,尤其是那句“武氏曾经伺奉过先帝”,不禁令她想起了自己在尼姑庵苦苦度日的凄惨情形。念及此,她简直怒不可遏。高宗听了这些话也不好受,这个家伙倚老卖老,当众揭自己宠幸父亲旧人的老底,让自己这个皇帝的面子往哪儿搁?
这时,早已按捺不住的武昭仪在帘后厉声叫道:“何不杀了这个丑八怪!”
在武则天的一生中,这是她仅有的一次失态,即便后来听到骆宾王痛骂自己,她也是笑脸相迎,很少喜怒形于色,由此可见褚遂良当时的言语多么尖锐。
长孙无忌闻言当即站出来阻拦:“万万不可!褚遂良即使有罪,亦不得加以刑罚,此乃先帝遗命。”
原来,唐太宗曾留下遗言:在他死后,褚遂良即使有罪,也不得处以极刑。有了这个保护,褚遂良应该不用担心触怒皇帝而大胆进谏了。
“确实有此规定。”高宗踌躇地说。坐在帘后的武昭仪则板着脸,不置可否,褚遂良捡回了一条命。
不过,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会因为个人的意愿而改变,尽管褚遂良以死相谏,仍然挡不住武氏登上皇后的宝座。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皇后之位慢慢演变成两个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争夺,不再是后宫中两个女人之间的争斗了。一个集团是以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为代表的“关陇集团”,这些显赫家族之间的关系是以相互联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另一个则是山东集团,他们出身低微,有些是商人,有些是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朝局的变化让他们找到了机会,他们公开表示支持武昭仪做皇后。两派之间的斗争没过多久就结束了,取得胜利的是草根阶级山东集团。
公元655年,武昭仪被册封为皇后,而被她视为眼中钉的褚遂良在第一时间就被赶出了朝廷,调到遥远的潭州任都督。公元657年,她将褚遂良调到离京师更远的广西,同年,褚遂良被卷入中书令来济、侍中韩缓的谋反案,身败名裂。
晚年的褚遂良在绝望之中给高宗写了一封信,恳请他看在昔日的情分上饶恕自己,但结果仍是无济于事。公元659年,褚遂良在流放之中死去。
纵观褚遂良的一生,他是贞观元老,为大唐的兴盛立过功,又是著名的书法家,博闻广记,是一个人才。不过,他在政治上却并不明智,思想迂腐。很多人都认为武则天整治褚遂良完全是出于私心报复,其实并不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