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制也经历了变化。1912年,《小学校令》规定小学分高、初两等,高等三年,初等四年。1928年,又规定小学修业年限为6年,前四年为初级小学,后两年为高级小学。南京市小学普遍实行这一学制。不过,1934年,为推行义务教育,简易小学设立。收6足岁至12岁的学龄儿童,以初级小学为限,修业三年。短期小学收9足岁至12足岁的失学儿童,修业1年或2年。抗战胜利后,也仍沿用“四二”学制。
四年制义务教育
义务小学完全不收学费
1929年南京市户口猛增,学龄儿童相应增多。虽然学校历年有所增加,但仍然是供不应求。当年8月,增加了小学26个班级,并建筑中区、东区、南区、西区四所实验学校和兴中门、邓府巷等校的校舍。1930年,全市学龄儿童46456人,入学儿童约占57%。
1932年,南京市增设义务小学25所,义务小学完全不收学费,并酌量供给学习用品,四年毕业,程度相当于普通小学的初级班。如果毕业后仍然想深造,可以报考普通小学的高级班肄业。小学都采用半日制,每级学生分两个班,上下午轮流上课,每天上课3至4小时。后来,有些义务小学改称简易小学,并逐渐改为全日制。
1935年,教育部决定采取分期普及义务教育的办法,由设一年制、二年制短期小学,逐渐完成四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南京市是首先实施义务教育的省市之一,当时南京市的人口已达百万。而入学儿童与失学儿童的比例为6:4,所以扩充义务教育非常急需。1935年,国民党中央补助义务教育费15万元,南京市当即着手设置短期小学,共设置短期小学53所,乡间小学附设短期小学50所。市立小学和简易小学数也有所增加。共有小学159所,学生68679,教职员1701人。入学儿童约占学龄儿童75%(私立小学未包括在内)。
1936年,南京市小学已增至231所,学生有79372人。入学儿童约占学龄儿童86%,远远高于六年前。
择名校
当下,择名校是一种风气,民国时期也是一样。随着新式学堂的兴盛,有名气的新式小学越来越受到家长的欢迎。
新式小学上新式课程
在清朝末年,南京的家长一般愿意送子女到旧的私塾读书,而不愿让小孩进新式学堂上学。而到了民国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1912年南京的小学课程已经非常全面,不少科目都与现在的小学开设的科目接近。当时,初等小学开设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缝纫课程。高等小学开设修身、国文、算术、本国历史、本国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农业、商业、英语课程。除缝纫为女生学习,英语为男生学习外,其他都是必修课。每周的上课时间,男生30小时,女生30-32小时。
上名校得通过智力测验
1946年,中央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十多名大学毕业生来到珠江路小学执教。当时,这是一所全市享有盛名的学校,每年招新生都比较严格。入学年龄控制为七岁,报考的学生都要经过智力测验,插班生要经过语、算笔试,成绩优秀才可以被录取。
因为想来上学的学生实在太多,学校为了照顾学生入学要求,尽量多收学生。当时,校舍不够,还设有流动班级,利用上音乐、体育课的空教室上课。(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