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秘史再现

剪辫子始末:中国人的奴性与头发无关

中国人的奴性与头发无关

2013-11-01 17:25:08

  当然,事情也没有那么绝对,海归们也有自愿挂假辫子的时候——那是朝廷授予他们洋进士、洋举人的时候。晚清新政曾经弄过某种中西合璧的玩意儿,给留学回国、学而有成的海归们授科举的头衔。举行一个小小的考试,按成绩,也按留学生在国外拿的学位,学工的授工科进士和举人,学农学的授农科进士和举人,学军事的,就授兵科进士和举人,当然,如果是学牙医的,就授牙科进士和举人。我们很多近代的大名人,像严复、李四光、蔡锷、唐继尧、吴禄贞、蒋方震,都得过这种科名。虽然那时候很多时髦的人都在骂科举,但真要是头上落个进士举人的头衔,谁都不会拒绝——毕竟,那东西我们祖祖辈辈为之奋斗了那么多年。

  再后来,革命了。革命党只要起义成功,第一件要办的事就是剪辫子。有的地方甚至规定,凡是不肯剪辫子的人,不予公民权。更多的时候,革命党人是靠武力强迫,抓住有辫子的,按倒就剪。害得农民不敢进城,街上流行带尖的高帽子,当年见于日本的“富士山”转移到了中国。但是一门心思革命的人很不理解,为什么国人对自己奴隶的标志这么看重?一个很有革命思想的军官冯玉祥,下令他的部下士兵统统剪掉辫子,他亲自带人手持驳壳枪监督,士兵们哭得呼天抢地,纷纷把剪下来的辫子珍重地包好藏起来。冯很愤怒,也很无奈。可是,过了不久,当冯玉祥也变成了一方军阀时,他招兵的时候,定下一个关键的条件就是,没有辫子的不要——有辫子的农民,才是真正的老实人,招来当兵——踏实。

  再到后来的后来,国人的辫子逐渐地没了,毕竟乡下人敌不过城里人,在乡下向城里看齐的过程中,随着风习的改变,九斤老太和赵老太爷都渐渐地没了市场,被城里人强行剪掉辫子的农民,安然无恙的日子一长,大家突然发现,原来没有辫子也是可以活的,而且活得很方便。可是,辫子没有了,神还在。这是冯骥才小说《神鞭》里说的,小说主人公傻二原来有一手甩辫子的“神功”,参加义和团,辫子被洋人的洋枪洋炮打没了,但练了洋枪,一样神乎其技,百发百中。此话,从另一个角度讲似乎更对——辫子没了,奴性还在,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甚至还会变本加厉,上层的人,讲“政治贞操”(注意:讲的都是大男人),下层的人,矮着身子狂呼万岁。

  其实,个中的道理是常识:奴性之有无,是脑袋里面的事情,跟脑袋上的头发无关。(新华网)

  • 相关阅读
  • 网络热传古人养生长寿十诀:吞唾液就能养生?

      原标题:网曝古人吞口水养生 专业医生:太夸张了  古人长寿十诀  1.每日梳头三遍百病除;2.脚,常搓涌泉保健康;3.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九十九;4.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5.耳,扯拉搓揉健全身...

    时间:11-01
  • 西汉的限购政策

      先说西汉的限购政策。  西汉建国后不久,大约在汉高祖刘邦的老婆吕雉吕太后当政的时候,朝廷颁布了如下规定:“欲益买宅,不比其宅,勿许。”(《二年律令·户律》)  这条规定的意思是说,...

    时间:11-01
  • 历史隐秘:西太后是个懂戏的超级“票友”

      1901年的中国,曾经出现过这么一幅图景,作为占领者的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一天被一群中国商人请去听京戏。在咚咚呛呛的皮黄声中,老瓦如坐针毡,头痛欲裂,好不容易挨了一个钟点,总算找了个借口“得脱苦海...

    时间:11-01
  • 太后下嫁:孝庄反常葬制隐藏的政治玄机

      众所周知,按照中国历朝历代的规定,皇帝与皇后死后一般都是葬在一起的,很少会出现有例外的情况。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更迭过程中,清朝孝庄皇后的陵墓却与众不同,因为它并没有与皇太极的陵墓在一起。这究竟...

    时间:11-01
  • 舌尖上的宫廷宴:明清皇帝每天吃什么

      知名清史专家阎崇年潜心50年完成的通俗历史国学著作《大故宫》(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书系,是故宫建立600年来,真正意义上首次全景呈现“大故宫”的作品。书系首次打开故宫外延,将台北故宫博物院、沈阳...

    时间:11-0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