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皇帝曾对英华殿菩提树大加赞赏,亲笔御书《英华殿菩提诗》。其中有这样几句:“我闻菩提种,物物皆具领。此树独擅名,无奈非平等。举一堪例诸,树以无知省。”
荣钢林老人告诉记者,在他小时候,故宫里就流传着英华殿菩提有灵性的传说,只是自己一直未曾有缘拾到那树上的菩提子。
●寿康宫 乾隆为母亲建的“养老所”
寿康宫位于慈宁宫西侧,最初是乾隆为生母“孝圣宪皇后”所建的寝宫。营建寿康宫的原因还是孝圣皇后起初也不敢住进慈宁宫。
李燮平告诉记者,乾隆继位时,太后宫区有慈宁宫和咸安宫。慈宁宫自孝庄以后,除了举行一些典礼仪式外,几十年没住过人了。咸安宫又被雍正皇帝改成了“宫学”,其他一些殿宇又有年老的妃嫔们居住。乾隆不能让自己的母亲没地方住啊。于是拆了慈宁宫西侧宫墙,建起了寿康宫。
寿康宫主宫区呈南北方向的长方形,由三进院落组成。南北长148米,东西宽57米,周围有红墙环绕,占地约8436平方米。
乾隆也是个大孝子。据史料记载,孝圣太后在寿康宫居住的时候,乾隆几乎每天都来问安。在寿康左门下轿,步行进入寿康宫。到了太后居住的暖阁后,乾隆要跪在地上问候起居。孝圣太后寿辰时,乾隆曾亲自起舞为母亲助兴。
据李燮平介绍,在孝圣太后60寿辰时,乾隆还改建了咸安宫学为寿安宫,为母亲的生日献礼。至此以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为主的太后宫区基本成型。
孝圣太后80岁时,年龄已高过孝庄太后去世时的年纪,乾隆皇帝才将慈宁宫重新“装修”,将屋顶的“单檐”结构升级为规制更高的“重檐”,让母亲移居慈宁宫。老太后86岁去世后,慈宁宫就再也没住过人,即使是权倾朝野的慈禧老佛爷,也觉得自己难与此宫相匹,仅在寿康宫小住。
无缘开放的“深宫小院”
故宫新任院长单霁翔表示,故宫是一本百科全书,人文、历史、建筑、美术……几乎所有学科你都能在这里读到。但由于条件所限,这本百科全书的部分章节可能无缘与公众分享。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燮平告诉记者,由于不少院落空间狭小,文物古建又异常娇贵,根本不具备对公众开放的条件。
●乾隆建而未用的倦勤斋
据李燮平介绍,乾隆皇帝25岁即位时曾许愿,希望向祖父康熙那样居位60年,执政一个甲子后将皇位传给皇子。早在乾隆38年,他便开始为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打算,于是开始修缮扩建宁寿宫,并在北部建起符望阁、倦勤斋等建筑。
乾隆85岁时完成心愿,传位于嘉庆。这时宁寿全宫已经修缮一新,就等着乾隆来过“退休”生活了。可耄耋之年的乾隆自觉精力充沛,把权力完全交给儿子还不放心,于是归政后还要训政,依然在养心殿继续办公。乾隆自我感觉身体硬朗,活到百岁也不成问题,那时再去宁寿宫颐养天年就圆满了。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四年后乾隆就驾鹤西去了,结果没有住进宁寿宫,更别提到符望阁、倦勤斋吟诗作画享受老年生活了。
记者看到,如今从宁寿宫即现在的珍宝馆进入,还能站在院外看到倦勤斋,可里面的内容就无缘一窥了。李燮平表示,其实受空间等条件限制,即使今后倦勤斋、符望阁以及乾隆花园一带得以开放,观众也只能在庭院中隔窗相望了。
●神秘的佛楼雨花阁
2月17日午后,记者在故宫太极殿院内翘首西望,可以看到一座造型别致的楼阁,楼顶边沿有蟠龙环绕。虽是一墙之隔,却是可望而不可即。这就是已经修缮完毕的雨花阁。
李燮平告诉记者,雨花阁是一处藏传佛教建筑,里面楼梯极窄,又摆放着很多珍贵的藏传佛教文物,虽然修缮完工,但不宜对公众开放。“那里在清代就是宫内的圣地,不能随便进入的。”李燮平向记者坦言,自己在故宫工作多年,也未曾进入过雨花阁。